終於看了李翰祥導演1983年的《火燒圓明園》。鼎盛時期的劉曉慶,朦朦朧朧間真的有點像謝安琪-多了些寶寶肥。

整齣戲由同治御極、兩宮垂簾說起,回溯慈禧入宮、英法侵華、咸豐離京、火燒名園,半是旁白,半是戲說,條理分明、亦莊亦諧。
開首近九分鐘同治登基大典的描寫,在故宮實景拍攝,在沒有電腦合成的技術動用了近千的臨記重現大典盛況,氣象恢宏,要前前後後、裡裡外外互相兼顧、同時運鏡,相信在當時是極高難度,可見其匠心獨運。後來的《末代皇帝》溥儀登基一幕與之相比,也只顯得後來者簡潔保守。
另一場值得看的是慈禧與肅順等人在咸豐帝面前就如何應對英法的爭辯。言語衝突安排得十分妥當,進退有度,人物角色鮮明:咸豐帝對慈禧的寵讓、肅順等保守派的怯懦、慈禧對外人的不肯妥協、恭親王對慈禧的另眼相看,既推動劇情,亦埋下伏線。
最後,英法與僧格林沁的八里橋之戰亦見導演功架。史實上滿蒙騎兵仍在冷兵器時代,要與有大砲火槍的英法聯軍作戰,簡直就是雞蛋撼高牆,但導演有意要突顯中國人浴血奮戰的精神,於是連續拍了五六次衝刺交鋒場面。通過一位多次中槍仍摃住軍旗不倒的兵士的特寫、英法主將由趾高氣揚到搖頭嘆息的描繪、還有重重複複的衝擊與倒下,令觀眾百感交集,既會激起民族憤慨,亦不禁為其做法愚昧,總而言之就是「國耻」二字。
影片到最尾以感豐出狩作結,留下尾巴,接不上開首,於是我查了一下,原來還有一部《垂簾聽政》,是上下二部曲,後來還接住一部《一代妖后》,可以說是李翰祥的「晚清三部曲」了。
張鐵林、梁家輝也憑此片發跡。二人演技難分高低;但張面貌較老成,現在也沒怎變,梁那時後生白淨,現在明顯老殘多了-這點上張鐵林跑贏了。

ps. 聞說劇中的圓明園,是導演根據現存資料重新搭建,美輪美奐,然後再以一把火燒淨。Kubrick與Ridley Scott都有類似「癖好」。

火烧圆明园火燒圓明園(1983)

又名:Burning of Imperial Palace / Burning of the Imperial Palace / The Burning of Imperial Palace

上映日期:1983-09-21(中国香港)片长:92分钟

主演:刘晓庆 梁家辉 陈烨 项堃 周洁 张铁林 

导演:李翰祥 编剧:杨村彬 Chuen Bun Wong/李翰祥 Han Hsiang Li

火烧圆明园的影评

Vall
V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