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一次故宫,曾经被这种古建筑的辉煌肃静气质震叹过,站在那一寸土地上,挺想感受一下当时人民的生活现状,想了解那个时代真实生活感受。如果想用看电影的方式了解,李翰祥清末三部曲《末代皇帝》这类电影都是不错的选择。
李翰祥清末三部曲《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一代妖后》,故事背景说的是清末晚第2次鸦片战争时期,咸丰皇帝选拨秀女,慈禧因此进宫,开始了她的发家史。按现在来看,影片故事剧情较单一,情节节奏没有跌宕起伏,更没有技巧可言。
影片带着正剧的基调,色彩以蓝色和灰色作为主调,真实的还原了故宫破旧又繁华的悲壮感。其实故宫并非现在电视剧拍摄那样奢华熠熠生辉,故宫内的御花园很小,嫔妃的寝殿灰暗狭小,屋顶的黄色瓦片也都散发着斑驳的气息。
《火烧圆明园》拍摄于1983年,部分的取景在故宫,历史环境感非常的真实,尤其细节上,不管是太监宫女服装发型的还原,还是故宫到圆明园的景色描画,以及进入主题的火烧圆明园宫廷祭拜的仪式,服装道具都非常严谨。佩服那个年代电影大师们在艺术效果上的用心。
其中剧情分为2部分:慈禧早期生涯和英法火烧圆明园:
上半段剧俨然像一部庸俗的宫斗剧,开头用旁白的形式为慈禧少女时期野心的铺垫,慈禧用心机手段获得咸丰帝的喜爱,生下同治皇帝,唯一映像深刻,刘晓庆稚嫩的小脸唱艳阳天娇羞的模样。很多历史正剧为了凸显戏剧性, 在亡国问题上总会增添点和女人有关的话题,这部电影也不例外。慈禧还是玉兰的时候和工匠讨论龙凤雕刻摆放顺序,已经开始铺垫慈禧对权利欲望的渴望。旁白更是毫不刻意的说到她祸国殃民,不说这些历史的真实性如何,在这部剧里面,我觉得慈禧有胆识有谋略,尤其是在慈禧闯大殿说出皇帝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果敢,也非影片开头旁白说的那么不堪。
下半段是英法火烧圆明园的故事性发展,带有浓厚记录片的味道。主要发生了2件事:
1、英法谈判,清军囚禁谈判来使谈判,致火烧圆明园;2、八里桥之战。
在1840年清朝政府签订了马关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广州等港口给英国人做生意,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1860年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影片中因为巴夏礼事件,巴厦礼领导的谈判团因拒绝行跪礼而被清政府扣押虐待,最终导致了火烧圆明园的悲剧。傲娇而又不愿意改变,等于慢性自杀。
1860年8月21日,天津大沽失陷后,蒙古骑兵对抗英法联军的一次野战。八里桥之战:投入战斗的清军共2.5万至3万人,包括清政府最为自豪的1万骑兵,凭着一腔热血迎击英法联军,三万清军伤亡过半,英法联军只有十二人阵亡,冷兵器和热兵器的正面对决,落后的农业大国为工业蒸汽时代做出的牺牲。想一下,中国在明朝就发明了火药,在清朝初期就已经知道了手枪这个工具,但是和英法对抗的时候还是用着最传统的骑兵的来迎战?我能想到的点就是清朝不仅在武器上的落后,还有思维上的落后,记得之前看的《末代皇帝》除了故宫以为的地方都开始了民主政权,只有小皇帝被一群太监守着那一亩三分地继续不存在的封建统治,那些太监难道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吗?只是不愿意损坏害自身的利益,宁愿自我欺骗的享受虚假的荣耀。
(根据真实历史,八里桥之战清朝并非盲目的向前冲,清军统领也是会根据不同战役调整军事策略,并且有组织的进行反击,但他们对面的是有更高军事素养的英法联军,没有任何取胜的机会。策略上的勤奋,终究弥补不了战略上的懒惰)
火烧圆明园已成为过去的事实,而现在只有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保持警醒的心去面对世界的变化,才能不被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