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由自带质量保证的网飞制作出品,根据著名饮食作家(注意,不是美食作家)迈克尔·波伦的同名畅销书改编,豆瓣、IMDb评分都高达8.2。
四集内容分别以「火」、「水」、「空气」、「泥土」四个元素为主题,以奇特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我们利用这四个元素所形成的饮食和文化。
少咀嚼,长大脑
第一集「火」中,人类学家把烹饪的起源假定为一场森林中的大火,火烧尽之后,原始人发现,被烧熟的食物更好吃了,于是就开始用火烹制生食,变熟之后再吃。
烹饪的第一好处,就像主持人迈克尔·波伦在他同名新书《烹》的分享会上说的,「它减少了我们的咀嚼量」。
而减少咀嚼量最大的好处又是什么?能给人类腾出时间,干点其他的事。比如说,把脑子长大点,把脑容量扩大点,让自己更聪明点。

同时,因为大脑是个高能耗器官,更容易消化的熟食也让人类获取更多的能量,支持大脑的运转。如此,才能够发明工具,进入农耕社会,发展出高度的文明。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学会生火,人类就不会从猿类中分化出来,我们可能都在跟猩猩抢食。

因此,很多民族都崇拜火神,我国的蒙古族、景颇族、高山族都有相关的祭祀活动。
片中提到澳大利亚土著民族马尔杜族也是其中之一,虽然马尔杜人现在绝大部分已经居住在都市,但每到周末,他们仍然会回到祖先居住的荒野,打猎,生火烤熟猎物一起享用。在大自然的火焰中,感受与祖先、与大地的沟通。
做饭减少,肥胖增加
第二集「水」中,波伦一开始就回忆了他擅长做菜的母亲,和母亲用来做炖菜的绿色砂锅。对他来说,用水烹饪就代表着一家人齐聚一堂,其乐融融。

很大一部分中国人也有相似的记忆,一家人坐在一起,围着汤盆或者汤锅,分享同一种食物,聊天说笑。尤其过年时的寒冬,带浓浓爱意的一碗热汤会让整个人都暖和起来。
不过片中的例子不是中国,而是印度,因为印度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午餐系统」,这个「午餐系统」并不是指外卖,而是专门把热腾腾的午餐从家庭运往工作场所的系统。
每到工作日的午餐时间,就能看到无数的送餐工,把装着咖喱等汤菜的餐盒送往办公楼。这个持续了近百年的「午餐系统」让孟买的办公区抵御了外卖、餐厅的入侵,用家制的食物延续了印度的饮食传统。
但饶是如此,外卖还是从缝隙中渗透进了印度家庭,尤其是那些只有父母和孩子的「核心家庭」。

片中的一家四口,其中父母和儿子都有明显的超重问题,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经常点外卖,一周在家做饭的频率不超过三四次。
哈佛的经济学家大卫·卡特勒曾经分析肥胖率和烹饪的关系,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当烹饪率减少,也就是人们自己做饭的时间减少时,肥胖率就会增加。
但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引起很多重视,尤其是我国。相反,我们的新闻总是把「某某食品进入我国、某某连锁餐厅开设第一家店」当做强大的信号。
波伦对此非常诚实,「当人们(发达国家的人们)意识到这些产品的问题时,整个行业就转向发展中国家销售」。
影片采访了一家跨国食品公司在印度的研发部门,负责人说,“我的工作是通过一些烹饪元素来将新鲜事物的味道变为工业化的方式”。这些「烹饪元素」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止一把咖喱粉这么简单。
黑暗料理,身份认同
「空气」和「泥土」两集讲的都是发酵。前者是谷物发酵,空气充斥其中,就让面包形成了独特的口感。后者是蔬菜、奶类发酵,来自泥土的微生物将新鲜食材变成泡菜、芝士等风味独特的发酵食物。
这两集的内容同样独特而丰富,比如摩洛哥人认为面包神圣,不允许用刀切面包;欧美人对麸质的妖魔化;可可豆与胶状物一起发酵成为巧克力;让外地人吃下去就呕吐的鲨鱼腐肉等等。
最有趣的是波伦对发酵食物的一种认识,“发酵食物是我们建立文化身份的其中一种方式”。
证明这句话的食物非常多,而且还都是「黑暗料理」,比如上文的冰岛特产鲨鱼腐肉,只有冰岛人能接受;在我国成为网红,却没有几个人真能下咽的瑞典鲱鱼罐头;中国人民拿来下酒拌凉菜,却让外国人恶心不已的皮蛋,更加地域性的还有豆汁、臭豆腐。
「我们是喜欢这类食物的人」——不喜欢的,跟我们不是一类人。
波伦还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或者趋势——我们花在做饭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可是观看烹饪节目的时间却越来越长了,全球都是这样。


美国人民为各种美食真人秀着迷,中国的美食节目也是呈数量级增长,《舌尖上的中国》这种神作热度更是经久不衰。
但我国人民对美食的热衷却更多地表现在了外卖事业的高速发展和各种各样的网红美食店上。2016年新华社的一项调查发现,44%的年轻人每周在家做饭的次数不到2两天。他们乐于观看屏幕中的大锅小锅热气腾腾滋滋作响,但却仅限于隔着屏幕观看。
所以不得不想,未来我们关于家庭食物的记忆该从何而来呢?

烹Cooked(2016)

主演:未知

导演:亚历克斯·吉布尼 编剧:Michael Po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