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4-23

犬之岛:會撩不過安德森

電影中出現「境外反動勢力」也好,文化刻板印象、種族主義和人類中心也好,Wes Anderson的新電影Isle of Dogs(《犬之島》)還是充滿莞爾之意,通達人最柔軟的地方。說Wes Anderson是充滿童心的kidult並不準確,因為他的態度是悲憫和包容的,是踏遍萬水千山而更珍惜點滴山水(的年近半百但依然清秀的中年人)。電影結尾出現供奉spots的佛塔,所有人都以為它不幸犧牲而覺得揪心,但隨著鏡頭下移,又發現spots還活著,和歷盡艱險的妻兒一起享用充滿Anderson式精雅得讓人忍俊不禁的定食。這才是Wes Anderson,溫柔得不會讓任何人受到傷害,不會讓任何角色獻身(也不會讓任何一個鏡頭有不對稱的瑕疵)。
批評一名美國中產白人男性藝術家帶著種族主義、東方主義和文化刻板印象都太容易。人類中心這一點(連野狗都被馴化)也太明顯:如果了解Anderson,就能輕易看到他調侃和諷刺的態度。而他真正花時間鋪陳的,是spots、野狗和小男孩之間如何建立起信任和情感,也就是任何關係中的power dynamic. 小男孩對野狗的方式是笨拙的,野狗從抗拒到跟隨,並不是因為男孩的指令,反而是從於心不忍開始,最後則是因為對方本人——"He's a good boy"——"for who he is (not what he asked me to do)". 每段關係都有這樣試探和害怕的過程,但最終因為對方的存在而信任,這是Wes Anderson在Moonrise Kingdom裡講述的;在《犬之島》的反烏托邦語境下,也延續了《布達佩斯大飯店》裡在人類文明的荒野中都不放棄對人性的信仰。
在Wes Anderson成熟期的電影裡也總能看到一種羞澀真誠的犀利。同樣是對美好純潔的信仰,Spielberg/斯皮爾伯格就總帶著家長式的說理:Ready Player One(頭號玩家)中能把The Shining(閃靈)改編成一生等待一吻的純愛片,也宣揚一見鐘情、真愛戰勝一切、宣揚正義戰勝資本主義,但多以套路的方式出現,並不像Wes Anderson那樣直指人心。Anderson能寫出“What kind of bird are YOU?”或"Dear Suzy, when?” “Dear Sam, where?” 這樣的對話,傾注赤子之心,讓人看到、也感受到他的不設防(vulnerability),甚至願意坦然交付自己的。
換言之,沒有人比Wes Anderson更會撩。

犬之岛Isle of Dogs(2018)

又名:小狗岛 / 汪星人之岛 / 犬ヶ島

上映日期:2018-04-20(中国大陆)/2018-02-15(柏林电影节)/2018-03-23(美国)片长:97分钟

主演:布莱恩·克兰斯顿 爱德华·诺顿 科宇·兰金 列维·施瑞博尔  

导演:韦斯·安德森 编剧:韦斯·安德森 Wes Anderson/罗曼·科波拉 Roman Coppola/詹森·舒瓦兹曼 Jason Schwartzman/野村训市 Kunichi Nomura

犬之岛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