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声明,本人既非女权主义者也非大男子主义的信徒,鉴于中国人素来喜欢扣帽子,上纲线,所以还是说明白的好,次中涉及的观点仅为个人,并实为服务于内容之工具,请读者切莫望文生意。

想起前些日子看到的,很受欢迎的李银河女士关于尼采的读书笔记,忽然觉得马尔罗说的那句,谈论哲学的女人简直是绝了女人味道的女人,真的有些道理。

战争让女人走开,那么哲学呢?
不可否认,女人中是没有黑格尔或者康德的。女人读哲学本身就是一种对于哲学与女人的嘲弄,罗曼罗兰不能容忍女人演奏贝多芬,并且对于世纪末那种女人主宰艺术与生活的气氛感到厌烦。那些和伟大的哲学家有一点可怜关系的女性,更多的是因为其男性伴侣或者崇拜者的身份,由于那些离奇的罗曼史,而不是其真正的学术成就而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影子。所以,女人即便怀有学哲学用哲学的意图--女人是在学习上具有显而易见的功利色彩,也最好是从艺术,美学的角度来了解哲学,而不是象男人一样,接受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因为只有探索的热情是不足以踏进哲学的殿堂,要接受那种严格的思维训练,还要有死过的经历。哲学家是死过或者死去的人,他们自以为已经死而复生,但是没有对死亡的深渊看过一眼的人就没有资格学习这门学问,可是只要看了那里一眼,很难保证再活过来。
哲学家的身上一定有死亡留下的烙印,那是探索的代价。

令我感到荒唐的是,李女士的本意应该是好的,希望从哲学著作中找到为其观点提供最有力的左证,所以就很表面的以女学生的心态去曲解尼采的文字,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尼采,是一个鼓吹性解放的人。
尼采是谁?
是一个最纯洁的人。
他那激情肆意浪漫豪放的文字与其说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著作,不如说是艺术与诗歌的范畴,他那孩子气的疯话掩饰不住一个基督教新教徒牧师儿子的虔敬正直。
我个人总觉得在他那看似叛逆之极的诗篇里依然跳动着一颗忧伤纯洁的心,读读那夜之歌吧,让我流泪呢/
这样一个人怎么会是别人眼里的性解放的象征呢,真是奇怪,难道这就是女人读哲学的后果,糟蹋了哲学也糟蹋了女人。

当然,作为一个具有高度艺术与美学素养的女人是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比如里尼莱芬斯塔。
她很聪明的知晓,女人最聪明的方法就是避开直接的与政治,哲学的接触,而是用女性所擅长的艺术的眼光去探索与表述这两个男性的领域。
尽管她在战后极力撇清与纳粹特别是与希特勒本人的关系,但是不可否认,时代造就了她,也惩罚了她,无论她怎样表白自己意识形态的模糊性与工具化,她的两部伟大的影片是纳粹哲学与美学思想完美的诠释,要了解纳粹德国,有三个人的作品必须研读,瓦格纳,尼采,莱芬斯塔。莱芬斯塔的作品就是电影版本的德国精神史诗。
与大多数人的印象相反,希特勒是一个虽不标致但却很讨女人欢心的男人,他那维也纳式的老派吻手礼征服了很多女人,他真诚的欣赏莱芬斯塔的美貌,才华,也具有高超的艺术鉴赏力,所以尽管戈倍尔总是从中作梗,可是他还是给予了她最大的信任与支持,也许,帝国的梦想在众神的黄昏中破碎了,可是那种日尔曼式的魔鬼般的魔力,还是在一个德国女人的镜头中留了下来,她的风格如此辉煌灿烂,美学影响惊人,以至于现代人不遗余力的抄袭这个被他们极力贬低与唾弃的女人。
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女人如此的伟大,又如此的被人剽窃和咒骂。

影片极为完美的体现了德国人所推崇的古希腊美学思想与日尔曼超人哲学的混合。
从影片的初始,那神秘伟大的希腊神庙与精致绝伦的雕像,就散发着扎拉图斯特拉式的震撼,对人体的赞美,对极限的追求,对美的热爱,无不显示了古希腊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但是随着进入现代化的体育场,国家的,民族的,英雄的精神开始凸显,那种民族甚至种族的狂热完全是属于德国的。在艺术表现方面,导演体现了其驾驭古典竞技项目的熟练与美感,广角镜头与慢镜头的运用,使得运动者具有了一种神的象征。不过在拍摄诸如拳击,赛马这类现代的体育项目的时候,就显得很生硬和力不从心,毕竟她是一个追求美感的女性,不可能有马丁西克塞斯驾驭拳击比赛的那种男性的,更加粗放与直接力量,因此觉得前半部比后半部好。

本片尽管是一部表面上记述奥运会的记录电影,实质上是一部十足的为政治服务的宣传作品。
奥运会的主旨其实在于宏扬所谓的世界主义与和平思想,而本片给我的感觉完全是民族主义与激烈竞争,期间的国家至上达到了狂热的地步,而且极力的渲染的运动的政治化,想到三年后就爆发了战争,实在是一种可怕的预言与征兆。
在政治宣传与迷惑群众方面,没有人比纳粹德国的领袖们做的更好。戈倍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只要宣传,愚蠢者比比借是。而这种宣传是非常成功和带有艺术性的,因为元首本人就是一个从艺未成的文艺青年,他的美学思想是古典的,也是日尔曼的,因此在其宣传中就具有一种浪漫诗意化外表下掩藏的严酷与残暴。
显然,这部影片是非常诗意的,但是又透露出一种严酷和阴郁,凡是研究和注意过第三帝国历史与文化的人都可以在那段时期中找到这样的例子,而整个第三帝国的兴起与覆灭也象是一个辉煌伟大却又残酷血腥的德国童话。
所以,一个不崇拜希特勒的人拍不出意志的凯旋,一个不拥护纳粹思想的人也拍不出奥林匹亚,因为这绝对不是单纯的竞技比赛,而是国家主义与超人精神的胜利,是典型的纳粹的思想的体现。当看到影片中那万人罗马式的敬礼,谁会怀疑其中的群体的歇斯底里呢!

由此想到凡是群众性质的集会都不可避免的使得在场的每个人都具有集体性的疯狂,无论是运动会,演唱会,还是政治集会。而政治运动,是一场最大的疯狂的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

群众是女人,所以我永不结婚,这样才可以保持神秘感。
希特勒曾经说。
女人相信什么,谎言,
女人畏惧什么,暴力。
一个独裁者必须具有强烈的男子汉作风,才能征服他的女人--国家的民众。元首本人正是一个成功的征服了一个世界上据说是最理性最严谨最认真的追求真理的民族,用他的浪漫主义的谎言与血腥的暴力,因为女人喜欢这样的男人,而民众是女人,特别是一个被奴役惯了的民族,尤其具有女人和孩子的气质---奴性与任性。都是非理性的。而那个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刻,正是需要一种狂热与集体的鼓动,这才是本片的真谛所在。

我发现体育运动只有在户外,大自然里才能够真正体现人体的美,而许多后来移植到室内的项目很难体现古希腊精神,展示人体的美丽,先是国家化随后是许商业化的运做形式越来越距离古典奥林匹克精神遥远了,远离了自然。
已经彻底的沦为一种利益的工具,失去了那种古典的艺术的纯洁的优雅,什么时候才可以看到真正的美再现呢/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Olympia 1. Teil - Fest der Völker(1938)

又名:奥林匹亚1:民族的祭典 / Olympia Part One: Festival of the Nations

上映日期:1938-04-20片长:127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 编剧:Leni Riefensta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