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应该继续写论文,但还是点开了《杯酒人生》。收藏夹里的电影堆积久了总有一些时隔很久不会看,就像去年亚马逊十周年店庆时候买书,买的时候学术魂熊熊燃烧,看的速度却是悠长。

男主是个抑郁落魄的中年人,在中学当文学教师,爱酒懂酒。大学时代的文学梦未死,他写痛苦而细腻的长篇小说,但是出版社总是推说没有市场。闲谈中他随口便能掉出新旧文学流派那些为人熟知或鲜为人知的名字,但他仍是那许多写书却没能出书的作家中的一个。他对葡萄酒的谙熟也远非略知一二,那些论酒的台词都如此惊艳,几个词的概括能够做到深藏功与名;但深受抑郁折磨的他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完美,不够完美到辞职教学进击葡萄酒业,也不够完美到坚持他仍然能够在余生写作成名的信念。没有《消失的爱人》里面Amy那种打了柔光的赢家感,也不是《夜行者》那么鸡血的Francis Underwood式“美国梦”,这部关于这个失意男人的电影,充满所谓资本主义社会半知识分子“高级的忧伤”。最后他在汉堡店打开那瓶珍藏多年的61年Cheval Blanc,偷偷在桌下倒进快餐店的一次性杯,就着垃圾食物把佳酿一饮而尽。

电影里头,朋友良宵不归,落寞的男主一人讪讪地在便利店买了本Barely Legal。想起四年前跟着夏令营第一次来美国,同行的男孩子们塞钱给我求替他们买一本porn mag,因为未成年的女性买成人杂志是合法但是男孩子不行。直到那一趟旅行后才意识到之前十年的世界观简单得不合理,我所熟知的应试的游戏规则与现实世界的复杂价值体系多么不协调。于是之后两年都生活在隐忍的愤怒里,气势汹汹地向故城那一方自我陶醉的小湖小水鱼米之乡宣战。随后欢天喜地地毕业,换一片土地念书,空气闻起来都像湿漉漉甜丝丝的可能性。随后发现什么都是巨大的学问,强烈的自尊抑或是自傲驱使下随时都小心翼翼地虚张声势,担心被认为知之甚少。不论是在文学课还是欧洲史课前课后都反复掂量自己说过的没说过的观点,十有八九总要等美国人漫不经心地提到了相切的话题才按耐不住举手矫正或是补全。有一段时间甚至彻底绝缘了社交,恨不能一夜读完十年书再去和教授论道。

电影里面,男主坚持说他不能开那瓶61年的Cheval Blanc,因为打开的机遇必须是对的时刻对的人,于是这个机遇似乎永远还没来。在学校久了后来在图书馆发现总有一两个学究形象老者,岁数大得不能辨识,遇见频数多了我能认脸。每次见到他们面上的表情像是并不在这个次元,费力地把一两本书抱在怀里颤颤巍巍从书架间走过,有时嘴里碎碎地念叨着什么。并不清楚他们是谁,但显然不是教授。食堂里一般大三大四的学生都不常去,但有时能见到他们。有Free Food的活动,也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也许也曾在学术圈混过但是不屑于规则,也许只是执迷于智识爬阶的纯粹爱智的快乐,也许相比现实的现存隐形规则使得他们对象牙塔的封闭感到熟悉与安全。到底是出于怎样的心境,无从知道。但自斟自酌的余味,应该并不好,也容易醉得苦涩。

我想我能理解这个男人面对空饮料杯露出的隐隐的微笑,他也许真的明白了女侍酒师劝他的话:你打开那瓶酒的时刻就是对的时刻。琼浆佐快餐又怎样,杯具不对喝法不对又怎样,如果人生永远不会有那个金光闪闪的时刻配得上开启这瓶顶尖的白马庄。这就是我的人生,好的和坏的。

杯酒人生Sideways(2004)

又名:酒佬日记(港) / 寻找新方向(台) / 并肩前行

上映日期:2004-09-13(多伦多电影节) / 2005-01-21(美国) / 2005-02-03(匈牙利)片长:126分钟

主演:保罗·吉亚玛提 托马斯·哈登·丘奇 维吉妮娅·马德森 吴珊卓 

导演:亚历山大·佩恩 编剧:亚历山大·佩恩 Alexander Payne/吉姆·泰勒 Jim Taylor/雷克斯·皮克特 Rex Pickett

杯酒人生的影评

RSJing
RSJing • sil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