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鸭子的男孩》是导演应亮用DV拍摄而成的一部有着独特风格的小成本电影。这部电影即没有可预测的圆满结局,也没有紧张叙事节奏与眩目特技,从头到尾充斥的是固定机位的长镜头、朴素的灯光,和貌不惊人的非职业演员,而恰恰就是这种独特、质朴的原生气息,牢牢地吸引了众人的眼球,获得了国内外众多的称赞和奖项。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带爸爸回家。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部电影,只需要把中英文名结合起来即可,讲的就是一个背着鸭子的男孩带爸爸回家的故事。虽然这部电影的情节十分简单,但是它作为电影本身却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心理分析学说认为,艺术作品都是隐秘欲望的外化。艺术家创造艺术品、作家写小说的主要动机,是要满足某些隐秘的欲望。这些隐秘的欲望包括在艺术家儿童时代发展起来但现在被压抑在无意识之中的被禁止的的愿望。
根据导演应亮的自述,他的父亲曾在他少年时代缺席三年,显然,电影《背鸭子的男孩》中男孩父亲的背井离乡,正是导演个人经历在影片中的投射。导演对于现实生活中自己父亲的离开报以怎样的态度我们不得而知,但其父离开后所带来的影响一定是巨大的,否则这么久远的事情不会在他的电影中得到体现。
在影片的最后,男孩用刀杀死了父亲,用自己的极端的方式带父亲回了家。特吕弗曾说过:一个导演的前三部电影,是离自己内心经验最近的。因此,这部作为处女作的电影应该是最贴近导演应亮内心世界的。按照佛洛依德“弑父是典型的基本原罪”的理论,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影片说表现的弑父情节正是导演本人潜意识的流露,是其隐秘欲望的外化。因此“弑父”可以被看作是导演和影片中少年共同的感情释放点。导演在无意识中把电影作为一个宣泄口,将内心压抑的情感通过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用佛洛依德的观点看,这里的电影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升华。
在电影中,和“弑父”的结尾同样耐人寻味的还有那贯穿影片始终的洪水。导演曾表示在他心目当中,影片中的洪水的故事要比徐云的故事更重要。事实也许并不如此,但这足以反映洪水在影片中的重要地位。
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洪水是作为隐性的线索出现的。空街、、关闭的医院、无处不在的督促人们撤离的广播,这些洪水来临前特有的现象很好地营造出了沉闷,紧张和不安的气氛,紧密地切合了剧情发展的需要。但洪水不仅仅是作为大背景为了烘托气氛而出现的,它还是影片情节发展的推动性因素,与人物和城市的命运相辅相成。
影片的最后少年杀死了父亲完成了蜕变,洪水也在这时淹没了全城,城市的命运和人的命运形成了的“互文”关系,在人物和城市命运共同转变之时,影片迎来了高潮。在影片中,洪水吞噬的不仅仅是整个城市,还有少年的青春。从这个角度看,这是一部反映残酷青春的电影。被水淹没的青春如同被水吞噬的城市,一片汪洋。

背鸭子的男孩(2005)

又名:Taking Father Home

上映日期:2005-11-20(东京FILMeX电影节)片长:100分钟

主演:徐鋆 刘晓培 王杰 

导演:应亮 

背鸭子的男孩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