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希望把电视《大决战》拍成不输于电影《大决战》的精品,我认为做到了。

电视反映的事件的时间跨度大,从国共双十谈判到新中国成立;反映的人物广,从国共高层,美国高级将领到普通的国共士兵百姓,但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

编导早已超越了以往正反人物脸谱化的刻画要求,继承了电影《大决战》中把国共双方都当成正常的中国人的拍摄方法。不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编导都尽量“理客中”来反映,绝对不会因为是国民党人物就丑化(当然,那种反映贪腐的国民党高官就不算“丑化”了),看了后你会感觉双方的人员都是仅仅属于不同阵营,仅仅是信仰和政治理念不同而已,没有“好坏”的分别,都是正常的中国人。

由于电视篇幅优于电影,编导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就更形象生动。 特别是,对于蒋介石这个历史人物,编导花的笔墨,一点不低于毛泽东主席;在演绎上,王劲松扮演的蒋介石,可谓该形象的一个突破,我觉得是以往影视剧中最丰满的蒋介石形象。剧中,蒋介石时而是一个妻子面前的好丈夫;时而是一个对儿子进行谆谆教诲的好父亲;时局占优时,他是一个美国将军面前保持尊严的国家领袖,时局不利时,又肯委曲求全,前满怀悲愤的软语哀求美国大使想获得帮助;在国军将领面前,时而大声斥责将领无能,但又会因形势的需要,态度诚恳的想获得政敌将军白崇禧的支持。

电视在反映双方战争的内容,也有一定突破:

一是反映了双方精彩的谋略智慧。在辽沈战役中,国军将领范汉杰基于对毛泽东和林彪两人的个性分析,提出了锦州作战方案,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并实施。该方案确实令中共中央一度犹豫,更令林彪头疼,在攻打长春或锦州间几度徘徊;即或林彪在最后关头下定决心按照党中央部署攻打锦州,也做了塔山阻击战失败导致共军遭受国军两面夹击的最坏准备,将攻击锦州的顺序设为先攻打牢固的锦州北方阵地。结果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塔山阻击战竟然获得了胜利,为锦州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范汉杰获俘后,在确认锦州作战方案是他制定后,林彪竟然亲自在火炉上现烤了一张饼,双手递给范汉杰,体现出了对优秀对手的尊重。

淮海战役中,在战争双方处于胶着状态时,粟裕和杜聿明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正面制敌,突袭敌人后方的策略,结果出现了双方的敌后突袭队相遇的奇观;在淮海战役尾声,杜聿明采取放烟幕弹、声东击西的策略,期望隐藏真正的撤退路线;粟裕基于对敌手的了解和深刻分析,敢于怀疑绝密情报,坚定地指出了杜聿明的撤退路线是西南方向,最后证明了粟裕的想法是正确的。这些细节,真实地反映了国共双方优秀将领代表杜聿明和粟裕的战争智慧,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一时瑜亮。

电视不仅反映了战争双方高层的谋略,也反映了我军基层指战人员的英勇,大无畏和不怕牺牲的精神。电视中,你既不会看到“手撕鬼子”的奇葩场面,也不会看到以往作战开始没多久,只要共军冲锋号一响,国军就丢盔弃甲的全面溃败的场景,反而不惜笔墨,表现战争中双方血淋淋的伤亡场景,体现出了胜利来之不易,和平的可贵。

电视间接表现了国军中一部分人的迷茫。如果说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杀敌,可以作为军人的光荣,但针对共产党的内战,到底是为了什么?作为辽沈战役的国军军区总司令,卫立煌即不愿冒险救友军,也不愿坚定守卫城市,军队不战不降不走(也走不掉),发出了“为何而战”的喟叹,在沈阳刚刚被围时个人就乘飞机弃城而走;同样作为华北军区总司令的傅作义,在给部下做思想工作时,就说自己辛苦了一大半辈子,到头来是给国民党富贵阶层当看门狗。不管是这些国军部分高层的迷茫,还是大面积的贪腐,无一不体现了国民党政府丧失了民心,丧失了信仰,失败是注定的。

电视在反应战争场面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在共军战士挖战壕到国军堡垒眼皮底下时,听口音。双方发现竟是老乡。他乡遇故知,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惜作为敌对双方,身份太尴尬了;为了体现老乡情谊,在堡垒里面拥有机关枪的国军士兵。面对没有任何防御设施的共军阵地战士,做出了“让共军战士把战友尸体带回且不开枪”的承诺。这是我第一次在国产剧中看到类似情节。

为了体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电视中有这样一段另人捧腹的对白:

杜聿明:校长,我怀疑郭汝瑰是共产党。

蒋介石:你有什么依据吗?

杜聿明:他太清廉了。我到他家去过,他家的沙发竟然很破旧,完全不是一个国军高级将领的样子……

蒋介石:荒唐!我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三不玩女人,难道我也是共产党吗?!

这些细节,即表现出国民党政府贪腐成风,又间接表现共产党的清廉,同时表现对话双方人物性格,可谓一举多得。

其他的,也有特色:例如傅作义和女儿之间的几次谈话等等,就不细谈了。总之,该剧不失为一部反映三大战役题材的优秀战争历史剧。


大决战(2022)

主演:唐国强 刘劲 王劲松 

导演:高希希 

大决战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