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三大战役相比,渡江战役被认为是已经稳操胜券的一场横扫千军,长期以来,重要性不如三大战役,那么这场战役选择什么地点渡过长江?国民政府真的已经没有翻盘的机会了吗?有形成南北朝的可能性吗?我们得从历史中找答案。

一、南北朝的形成,边界在哪里

公元589年,即隋文帝开皇九年的正月初一,当江南的南朝还沉浸在春节的过年气氛中,隋朝大军已经开始了规模空前的渡江战役,为了这场战役,隋朝从去年的腊月就开始进军了,杨素和杨俊率领水军从长江上游进军,主力隋军则进攻下游。陈朝本来预计还需要一个月才能打来,没料到此刻已经攻到了长江边上,西路军韩擒虎进攻采石(今天的安徽省马鞍山市),东路军贺若弼进攻广陵(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晋王杨广亲自领兵进攻建康城边的六合,三路大军共50万人南下,陈朝一下子慌了神,然而隋朝大军势不可挡,贺若弼攻占镇江,直逼建康。正月二十,仅仅用了二十天,韩贺大军合兵攻克了建康,陈朝灭亡。

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天,因为从186年东汉平熹之乱到589年,除了中间西晋统一的半个世纪外,中国分裂了整整400年,这一天也是南北朝的终结,中国重新归于一统,与此同时,分裂的东西罗马迄今也还是两个文明世界。

400年,人类有几个400年,这400年里流了多少血泪,多少人埋骨沙场,最终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从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这近200年的时间,就是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罗马帝国也已经分裂,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但再也没有统一过

只是,南北朝为何能够存在?

一般说来的南北朝指的是五胡十六国动乱时期后的一段时期,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帝国,击败了后燕,几乎统一了北方。几乎与此同时,东晋大将军刘裕北伐灭亡了南燕与后秦,曾经用却月阵击败了北魏第二任国王拓跋嗣的北魏大军,取代了东晋,建立了南朝。只不过,无论是南朝还是之前的东晋,都是“朝”,所谓的“朝”,即拥有皇帝的正统王朝,而北魏,与五胡十六国一样,充其量只是“国”,而不是“朝”。

北魏的第三代国王是拓跋焘,隔代遗传了爷爷拓跋珪的狠劲,柔然见他尚年幼,闪电突袭攻克盛乐城,拓跋焘亲自领兵大战柔然,在云中大败柔然军队,大获全胜后,拓跋焘又三次亲征柔然,解除了北方的威胁,一系列的战争迅速锻炼了拓跋焘的实战能力。

当时北魏周边的国家有宋朝、夏国、燕国、凉国、西秦等,拓跋焘亲自领兵进攻夏国,决战时刻,拓跋焘亲自冒雨拼杀,还曾经坠马,差点被砍杀,在拓跋焘身先士卒的砍杀下,魏军士气大振最终大败夏军,攻克统万城,此后又消灭了夏国的残余势力,彻底灭了夏国。赫连勃勃的三个女儿都被拓跋焘纳入后宫,其中一位女儿后来成为了拓跋焘的赫连皇后。

即将统一北方的北魏王国

就在魏夏大战的时候,魏国后方着火了,宋朝皇帝刘义隆北伐,攻克了虎牢关和洛阳等军事重地,面对着河南地的失去,拓跋焘悔恨不已,派出大军迎战,宋朝名将檀道济攻入济南,与魏军大战三十余次,大败魏军,魏国见宋朝强大,就暂时退兵。没想到檀道济功高盖主,又有此北伐伟业,居然被宋文帝杀害了,看到宋朝自毁万里长城,魏国兴奋不已,只是苦于中原尚未一统,才暂时压制南侵计划。

拓跋焘灭掉了辽东的燕国和西凉的凉国后统一了中原,转而把目光投向了宋朝,正好此时宋朝又开始了第二次北伐,拓跋焘以此为借口,开始了大举南征。在滑台击败了宋军后,魏军大举南下,拓跋焘充分发挥了他战略家的眼光,不要土地和地盘,只要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魏军兵分五路南下,分别攻打寿春、钟离、徐州、邹平和盱眙。魏军横扫千军,宋军节节败退。

拓跋焘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直接率领几万骑兵,从黄河到淮河再到长江,一路南下奔袭数千里,攻克了建康城对面的瓜步山,兵临长江,宋朝震动。这一史实被南宋词人辛弃疾写作“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刘义隆估算着拓跋焘这会儿应该到淮水了,没想到居然出现在了江对面,他着实吓得不轻,慌忙组织军队迎战。

望着滔滔江水,拓跋焘也只能感叹天分南北。拓跋焘在总兵掳掠扬州后就撤兵了。虽然宋朝拒绝了和魏国和亲,以保持自己华夏正朔的地位,但是不得不说,拥有中原的“魏国”终于有资格被称为“魏朝”了。

大魏王朝就这样强势开幕了,中国大地上同时拥有两个皇朝,南北朝就此开始。北魏帝国和南朝宋帝国隔着淮河为界,南北对峙。

也就是说,所谓的南北朝,是南北双方势均力敌的产物,南朝与北朝同为王朝,互相灭亡不了对方。其他南北对峙的时期,并不能算作南北朝时期,比如与东晋并列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南方是王朝,北方是王国。再比如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是王朝,南方是王国,并不能算南北朝。

不管是北方分裂的五胡十六国时期,还是南方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都不能称为南北朝

唯一例外的是宋金时期,南宋与金国多次大战,最终绍兴和议以淮河为界,南宋向金称臣,但在民间心里,却认为南宋属于王朝,这实际上类似于第二次南北朝时代。金国与南宋隔着淮河为界,南北对峙。

所以,南北朝的形成需要南北双方势均力敌,尤其是占有优势的北方在一场战争中消灭不了南方,北魏在钟离之战中被南朝梁的韦睿击败,金国在采石之战中被南宋的虞允文击败,这两次战争也是南北朝形成的关键性战役。

同时,南北朝的形成必须以淮河为界限,而非长江。

因此,如果此刻共产党输掉了淮海战役,或许还有南北朝的可能性。此刻赢得了淮海战役,国民党政府失去了淮河屏障,“守江必守淮”,失去了淮河,他们怎么守得住长江呢?事实上的南北朝也无法形成了。所以说,淮海战役才是决定新中国成立的最关键一战,淮海胜,天下定。

所以,1949年初,南京国民政府还真的进行了和谈,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下野,1月23日代总统李宗仁就派代表黄启权和刘仲华前去北平谈判,然而,共产党一直都是两手准备的,和与战,都做好准备。

至于美国和苏联,则都从自己的利益主张要划江而治,斯大林说,从苏联的国家利益来说,周边有一些小国较好,同时,嘱咐毛泽东千万不要做傻事,万一长江败战,就麻烦了。

只是,毛泽东熟读历史,他知道,淮河没有了,长江一定守不住,南北朝,并不存在的。

就如同一旦北齐攻占了南陈的淮南地区、后周攻占了南唐的淮南十四州之后,隋朝灭陈、北宋灭南唐才能够成功。

所以,李宗仁想要谈,毛泽东奉陪。但是如果想要战,也必须做好准备。

一般来说,军委的朱德为科班出身,精通军事,擅长战术,对于兵力部署、兵种部署,较为精通。毛泽东则精通历史,擅长战略,对于什么时候打,从哪里打,这个最清楚。一般来说,毛泽东拿大的战略,朱德细化为小的战术,配合密切。

那么,如果渡江战役真的要打的话,从哪里打?应该怎么打?

二、历代渡江作战,从哪里打胜算最大

从秦汉开始,中国主要的战役都在北方,即便是震动天下的秦国灭楚国之战,决战也在寿春。长江流域一直人口稀少,第一次大决战就是家喻户晓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前,刘备和孙权联兵,孙权踟蹰不前,周瑜分析了曹操的几点劣势,那就是曹操还没有统一北方,后方不稳。同时,曹操擅长的是虎豹骑等骑兵,并没有强大的海军。同时,曹操粮草不足,甚至中原有瘟疫。此外,远道而来,必然劳累。最终孙刘联军以逸待劳,火烧赤壁,大败曹操。

赤壁之战的失败有多个方面,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曹操选择的渡江地点很不好,那就是湖北的赤壁市,赤壁位于长江中部,在这里进攻,可以说是腹背受敌,同时会受到上游和下游的双重进攻,尤其是下游的建康等地,可以集合重病反攻,所以曹操最终失败。

后世从湖北进攻的几乎都失败了,比如说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军进攻的是襄阳,在这里先后受阻了几十年,不是南宋腐败到了极点被熬死了,蒙古还真的不一定攻下襄阳。

故而,长江中部,不适合渡江。

那长江上游呢?上游的重庆,历来民风彪悍,蒙古也从这里进攻过,蒙古大汗蒙哥都被打死了。更重要的是,共产党的地盘主要在北方,连川北都没有,怎么从四川渡江呢?所以上游也不可行。

所以,只剩下了长江下游,这里靠近主要的解放区,中原野战军可以进攻安徽和江西一线,华东野战军可以进攻江苏和上海一线。

只是,周瑜提到的曹操的主要困难,共产党同样也有,当时后方也没有统一,整个大西北和西南都还没有统一。共产党也没有海军,很难渡江。

但有百万大军,还怕这些吗?当时士气正旺,渡江作战正需要一鼓作气。可是打仗就和写小说一样,不是想到哪里打到哪里的,那是土匪流寇,必须先制定提纲,最终的战役基本上是根据提纲来的。

我们可以分析下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渡江作战,大约以下几次:

1、赤壁之战(208年),主要作战地点:湖北赤壁。曹操失败,孙刘联军胜利,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2、晋灭吴之战(280年),主要作战地点:江苏扬州、丹阳、安徽采石。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突破长江天堑的江河进攻战,三国归晋。

3、隋灭陈之战(589年),主要作战地点:江苏扬州、镇江、安徽采石。隋朝结束南北朝乱局。

4、宋灭南唐之战(974年),主要作战地点:安徽采石、江苏扬州、江阴。北宋灭南唐,基本平定南方。

5、采石之战(1161年),主要作战地点:安徽采石。南宋转危为安,金国引发政变,转为衰弱。

6、襄阳之战(1273年),主要作战地点:湖北襄阳。南宋顽强抵抗7年,蒙古才攻占襄阳,奠定统一全国基础。

7、清灭南明之战(1644年),主要作战地点:江苏扬州、江阴。清朝灭南明弘光政权,逐步统一全国。

除了这几次大规模的战役,还有一些战役,比如靖难之役,虽然扬州之战也重要,但决定性的战役发生在淮河一带的灵璧之战,不列入。

分析可以看出,几次渡江作战,除了赤壁之战和采石之战这两场战役外,几乎都是北方胜利,而主要作战地点都在安徽采石和江苏扬州、江阴等地,以湖北作为攻击点的战役基本上都失败了。所有攻击点中最重要的是安徽采石,又名采石矶,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是一处江南的天然峭壁,只要攻破这里,仅需要60里路便可直达建康,即南京城了。而从扬州进攻,攻下江南的镇江,仅需要80里路便可到达建康,比采石还要远点。

所以,此次我们的渡江作战,主要地点也应该放在安徽采石和江苏扬州这两个重地。

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将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华北军区野战军改变为华北野战军,受军委直接领导,所以此后称呼野战军都以此来称呼。

因此军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详细部署了渡江作战的规划。命令第三野战军承担主力,粟裕领导东突击集团,谭震林领导中突击集团,主攻江苏和上海,主要地点放在江苏扬州。第二野战军组成西突击集团,主攻皖南地区,主要地点放在安徽马鞍山,同时渗透进浙西地区,确保争取南京。可以说这个计划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

这样一来,整个湖北地区、长江中部地区势必会出现真空,那里几十年都是桂系的地盘,自从1927年北伐战争打下湖北之后,桂系已经统治湖北22年了,白崇禧坐镇武汉,因此,刚刚取得平津战役胜利的第四野战军由林彪领导南下,对付白崇禧。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只是,最重要的主攻地点到底在哪里呢?国民党还是猜不透。

三、万里长江,从哪里进攻起

当时国民政府在江浙皖一带都部署有重兵,只是共产党的主力部队到底会从哪里发动最猛烈的进攻,国民政府还是不得而知。后来,大家都知道了,邓小平任渡江战役的总前委,指挥部在安徽省肥东县撮镇镇,所以大家都觉得,主攻的地点应该在安徽一线,特别是距离南京最近的马鞍山市。

但即便是当时的第二野战军内部,也不清楚,进攻的最重要地点在哪里。

既然军委决定了进攻长江的下游,那么应该如何打这场渡江战役,军委有争议,朱德主张部署大军,只打一个地区,避免了拿破仑所说的“分散兵力是失败的开始”这一问题,集中80万大军,主攻一地。

而毛泽东却觉得,按下葫芦浮起瓢,只打一地,会使得其他地区空虚,同时,如果进攻地只有一处的话,国民党肯定会从其他地方进攻我后方,他主张排开一字长蛇阵,进攻整个长江下游。

这肯定是违反兵法的,排开一字长蛇阵的隋炀帝杨广进攻高句丽几乎全军覆没,然而此刻的解放军已经拥有了百万大军,即便是分散兵力,每一处也有强大的兵力,而且确实能打的国民党遍地开花,首尾自顾不暇。

因此军委决定,西起江西九江,东到江苏无锡,这么大片的地区上,全部渡江。

真正的作战图十分详细

然而,必须有一个主攻的地点,这里是哪里呢?

这里必须能够集中大量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发起进攻,突然撕开长江防线,突破进江南,这里应该选择哪里呢?

当时第二野战军主张主要进攻地点在江西九江,这里的敌人兵力并不强大,但也有人反对,因为西侧就是白崇禧的百万大军,很容易腹背受敌。

第二野战军也主张进攻芜湖和马鞍山,然而马鞍山靠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但也给国民党军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便于增兵,难以迅速消灭敌人,很可能被困在此地,也有可能南京敌人东逃进苏州和上海,给日后攻克上海造成困难。

第三野战军主张从扬州进攻,攻占镇江。同样,镇江靠近南京,攻下镇江后,也必然被困在此地,而且江北的扬州一直是国民党势力渗透必须严重的地区。

最终,粟裕提出,主要进攻地点应该在无锡的江阴市,而根据地应该在江北泰州的靖江市。为何呢?因为靖江此地以前属于江南常州,说着吴语,和江南沟通特别密切,一旦登陆,可以和江南百姓无障碍沟通,当时各个纵队都在抢夺会吴语的靖江人。靖江此前便有新四军据点,虽然才解放不久,但是群众基础好。

只是也有一个不足,那就是要直面江南的江阴要塞,但是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来说,也是必须的。

所以,主攻地点便是:

江阴。

四、百万雄师过大江,横扫千军如卷席

1949年4月22日,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被刊载在《人民日报》上,这篇通讯稿的作者居然就是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这条消息发布的两天前,国民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同一天,渡江战役打响,这篇通讯稿表明,渡江战役是从安徽的芜湖和安庆打响的。

同一天晚上,《人民日报》刊载了毛泽东另一篇著名的通讯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曾经被录入语文课本: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概括了整个渡江战役的过程。1949年4月20日晚上,江南的春天,还未立夏,刮了一天的东南风,就是不变风向,总刮东南风,船就会从南往北飘,怎么也过不了江。

4月20日深夜中,一下子转变了风向,变成了东北风,所有的士兵都狂喜。船工说,诸葛亮用东风打败了曹操,毛主席借来了东风,一定打赢蒋介石。

靖江的数百艘木帆船立即齐齐开出港口,上面的数万军人提着枪,紧张地在黑夜中。划船的船夫大多是民工,他们也个个屏住气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将见证历史,也是参与者。同时,那个时代的人们有着理想主义的信仰,所以天不怕地不怕,甚至最终还用这样的木帆船渡过了琼州海峡,攻占海南岛。

20分钟后,数万军人登陆长江南岸,来到了江南,一下子面对的就是江阴要塞的炮火,李宗仁精通军事,他部署江阴要塞的布防,在这里还是安排了大量火炮。

但没想到第三野战军的攻势一浪高过一浪,江阴千里长江岸边,全是木帆船,排山倒海地强渡长江,第一批下岸的士兵先把大炮架好,布置好火力防线,后来下岸的则端起冲锋枪,全力冲锋,江阴要塞7000余官后估炮台总台长唐秉林、游击炮团团长王德熔、守备总队长李云蔡等率领下战场起义,控制了江阴炮台,封锁了江面,致使国民党海军无法进入这段江域。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江阴在解放军的猛烈炮火中,最终被攻克。

粟裕听说江阴要塞被攻下的消息后很高兴,他认为只要东路军渡江,如把刀,三天就可以切断南京和上海的联系,把这两股敌人切成两段。

第三野战军马不停蹄,28军和31军向南进军一百里,4月23日,第三野战军先后攻占丹阳、常州、无锡等地,切断了宁沪铁路。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员林遵率25艘舰艇在南京以东江面起义,后来成为海军的奠基者,可以说,进展十分迅速。

与此同时,战场上更大的变化发生在南京,济南战役中吴化文起义后改编的35军本来没有承担渡江任务,然而,4月23日,军委听到了一个震撼的消息:

江阴要塞失守后,国民政府觉得上海危险,南京守军已经大部分撤退向上海,担负起保卫上海的任务。国民政府就这样第二次丢下了南京。

此刻的南京几乎就是一座空城,附近的国民党军还来不及去支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关键要快,此刻的国共两军如追风的火轮,就看谁的速度更快了。

当时第二野战军还在安徽,赶不到南京,距离南京最近的是驻扎在江北浦口的第三野战军35军,于是火速电令35军南下。

4月23日晚,35军火速渡过了长江,如入无人之境,越过紫金山,来到了南京市,4月24日凌晨,35军104师312团3营攻入总统府,就此攻占南京。留下了那张著名的照片,苏联摄影师拍下的站在总统府上的照片,也有说法是后来补拍的。

听说南京被攻占,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而这样一支军队就此成为第一支攻入总统府的军队,完成了历史使命,历史给了他们这次扬名的机会,他们驻扎的浦口虽然在江北,但后来也并入南京市管辖。

随后三野越打越猛,5月3日,渡江战役打响的半个月后,第三野战军攻克杭州,就此,沪宁杭作战任务已经完成了两个,江浙的大部分城市都被攻占。

然而,还剩下南京国民政府真正的大本营,也是旧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上海市。

五、战上海,完美的句点

此刻,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几十万大军都集中在上海,如何去打上海,关系到整个渡江战役的成败,这一点军委很慎重。

一直到5月12日,才准备进攻上海,实力较弱的29军进攻到了上海金山区的月浦镇附近,却遇到了国民党中的主力,伤亡惨重,1200人伤亡。此后的八天时间,都没能攻入吴淞地区,这下第三野战军急了。

5月20日,第三野战军才攻下月浦,决定增兵,集中所有主力攻打上海,在鏖战的一周里,几十万的军队集结,最终多达40万之多,然而指挥汤恩伯虽是一个庸才,但也有数十万大军,不可小觑。

5月21日,第三野战军发起对上海的总攻,25军和28军配合29军从北向南打,进攻宝山和嘉定。

20军、23军和27军从西南往北打,进攻松江和金山。

30军、31军从南往北打,进攻奉贤和高桥(今天的浦东地区)。

就此从三面进攻,除了东边的海上,三面合围,剪除上海的郊区地带,直接插入上海市区。

5月23日,三野用前所未有的炮火力量猛攻苏州河地区,三面大军攻入市区,炮火连天中,一步步收缩范围,如同扎口袋一样,逐渐缩小。

所有的进攻部队中,属于三野“四大天王”的是20军和27军,这两支部队果然战斗力很强,越打越勇,5月24日,王牌师20军攻占了浦东地区,即将渡过黄浦江。27军攻占了虹桥,两军黄浦江会师后,攻入主城区,沿着中正路和林森路这两条主干道前行,迅速清理敌人,5月25日攻占苏州河以南地区。有人说,中正路和林森路现在怎么没有了,今天已经分别改名叫延安路和淮海路了。在西路,29军和33军攻占宝山,进抵吴淞。25军攻克吴淞要塞,肃清了西部的国民党军。

随后,攻克龙华的23军和攻克虹口的26军也攻入上海市区,四路大军会和,主攻苏州河沿岸的国民党阵地。

然而,正如同淞沪会战中,日本人的海陆军力量极其适用于上海这座城市,因此给国民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今天,国民党也用海陆军力量压制着,在上海这座袖珍的瓷器店,给三野造成了巨大伤亡。

苏州河沿岸

5月25日上午,27军攻打苏州河沿岸,国民党军据守苏州河北,以楼房和仓库作为掩护,以密集火力封锁河面,用重武器在外白渡桥猛攻,甚至79师235团这样一支猛师,从北到南从未折损,这次却损失惨重,3连尤其损失大,其中的5班全部阵亡,桥上全部都是尸体,河面都被染红。30米宽的苏州河,火力甚至超过了曾经的江阴要塞,数百人在此地战死,还是无法突破火力网。

因为要保护上海市区建筑,尤其是苏州河黄浦江交汇之处有着外滩,保留着殖民地时期欧美各国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三野命令不得使用重武器,所以打得尤其艰难,关键时刻,亲近共产党的民革成员刘昌义,当时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兼北兵团司令,率领4.3万人起义,让苏州河以北城区得以保全。

今天的外滩

5月26日,27军跨过苏州河,猛攻上海市区,此刻的国民党军已经被四面包围,在强大兵力下失败,5月27日,三野攻克上海。

至此,渡江战役全部结束。

此时的国民党失去了南京和上海,几乎已经准备放弃掉整个大陆了,与此同时和随后,各路大军发动了一系列重大的战役:

1949年4月24日,华北野战军的徐向前兵团伤亡3.6万,歼敌13万,攻占太原,盘踞山西38年的阎锡山晋系覆灭。

1949年8月26日,彭德怀率领第一野战军伤亡8000人,歼敌2.7万,攻占兰州,盘踞西北的马家军土崩瓦解,此后迅速攻占整个大西北,9月25日解放新疆。堪称一场对曾经歼灭西路军的复仇之战,盘踞西北百年的马家军覆灭。

1949年10月16日,林彪率领第四野战军在衡宝战役中歼敌4.75万,基本消灭白崇禧主力,解放湖南,随后攻占广西,盘踞湖广38年的桂系覆灭。

1949年12月27日,历时57天的西南战役结束,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第二野战军在成都平原歼灭胡宗南所率领的国军30余万人,进占成都,盘踞西南38年的西南军阀覆灭,随后1951年5月23日,解放西藏。

同时,内蒙古西部的绥远、西南的云南、中南的湖南等相继起义。

至此,除了台湾和香港、澳门,全部解放了。

这个系列也完结了。


大决战(2022)

主演:唐国强 刘劲 王劲松 

导演:高希希 

大决战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