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7-26

大决战:东北大败局


解放战争是数千万人用生命做的选择,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博弈,也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力量在组织动员上博弈。

这些博弈的转折大部分可以说是发生在非军事领域,但军事毕竟是政治的延续,不打是不行的,打了才知道谁更有力量。


那国民党是如何失去东北的呢?


一、战前非军事背景
中国革命战争的分歧本质是穷人和富人的分歧。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百业萧条、银行挤兑、经济崩溃导致老百姓生活水平比战时更糟糕。


日本人撤退后国民党以接收伪资为名义,各级官员强抢和霸占民资,国统区吏治糜烂到底,原来支持国民党的小资产阶级开始反对国民党,不愿再发生内战。


虽然蒋介石玩弄权力手腕的能力出众,能笼络部分上层,获得美国援助,但下层民心皆失,没有强有力的行政组织能力基本上很难重拾人心。


有人说:“共产党挖起铁轨埋地雷、丢炸弹,并不是共产党人在这么做,而是老百姓替他们这么做的。中国共产党过去在东北没有兵,现在他们有的是中央不要的兵。共产党过去没有枪;现在有的是中央政府保管不善送给他的,甚至还有偷卖给他的枪。中国共产党没有人才;现在他们任用的是蒋介石不要的弃材。”


再加上领导者个性中一些很难免的决策失误,东北战局的失败可以说是带了一定的必然性。


二、战前军事背景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以下简称国军)填补了日本人撤退造成的军事力量空虚,但广阔的中国大地撒400万日伪军,和撒400万国军都像一块大披萨上撒胡椒末,主要还是集中在重点城镇,对广大农村区域的控制是有限的。


1945年,双十谈判失败后,美国为了国民党政府的利益把近50万国军运到华北、台湾和满洲。并用一支53000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占领了北平、天津和北方的其他要地。


苏联人接收了70万日军的投降,拆除并带走成吨的满洲最现代化的日本工业设备。苏联撤退后留下了广阔的东北农村区域。


蒋介石把部署在云南和缅甸地区最精锐的美械装备部队直接调往东北,这一决策可以说是中国革命战争的转折点,这几个精锐师一去不回,国民党的优势迅速扭转,国共军事力量的悬殊也由此转变。


三、东北战场的前期的游击战


1946年底,林彪的部队已推进到松花江以北,国军对其最后目标哈尔滨做好了春季进攻的准备,但开始仍然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方针展开。


林彪开始进行一系列打了就跑的突袭战术,这种打法使他在1947年夏天掌握了满洲的主动权,并在1948年的决定性胜利中达到顶点。


在严寒的东北,冬天开始以后是一个不太可能进行军事部署的季节,林彪选择在这个时机采取突击和声东击西的游击战略。越过冰封的松花江,发起一次小规模的牵制性攻击时,迅速撤了回去。
1947年1月6日,一支6万人的部队再次过江,国军伤亡惨重,他们也几乎抓不到什么俘虏。


第三次攻击发生在2月中旬,林彪的部队迅速撤离,而没有与集中的国军接战。


林彪第四次越过松花江作战,从1947年3月7日持续到18日。这一次他们重创了国军一个师,在撤回前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这几次短程军事突袭的重要性,至此已显而易见了:国民党军已遭到削弱,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东北的战略计划已被打乱。对哈尔滨的威胁被延误,共产党的地位则巩固了。


1947年5月,林彪接着又发起他的第五次渡江行动,展开了一场密切协作的战役,这一战役标志着结束满洲战争行动的开始。东北野战军主动权一直保持到第二年的最终胜利。


国军被迫放弃了松花江北岸与长春—吉林战区之间的前哨基地,其前线从六个月前的位置南移了大约150英里。政府所据守的长春、吉林和沈阳这几座城市,也因为连接它们的铁路线遭到破坏而被孤立,其中的几条铁路直到战争结束后才恢复。


国军在武器、物资、人员和士气方面遭受的损失,一直未能恢复过来,随着共产党人在东北和其他地区不停地展开进攻,国军陷入一种固守防御的战略。


据当时的美国军事分析家指出,政府造成东北迅速溃败的原因,是兵力最初过于分散和军队领导无能,最明显的是保安司令杜聿明的指挥失当。


司令的更换也未能挽救政府在东北摇摇欲坠的命运,真正的原因还是蒋介石过度干预人事,当时卫立煌就说:勿以三军重而轻敌,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兵家三忌蒋介石的个性中都会犯,三次换将,杜聿明背了大黑锅。


1947年中,即共产党的第五次进攻之后,东北的指挥官换成陈诚,而在1948年初的共产党第三次进攻之后也被免职。


国军在装备和训练方面仍然占有优势。然而,共产党在战略战术运用上和士气、战斗意志以及共同的目的意识上所占的优越性日益明显可见。


四、第六次渡江扭转战局

到1947年夏天,东北的力量对比开始出现逆转,直到转折点到来。


1947年9月,林彪发起越过松花江的第六次进攻,这次行动的目标是完全孤立中满和南满的几座大城市,并通过切断北宁铁路以断绝与华北的陆上交通。并在11月底基本上达到目标。


12月中旬林彪开始第七次进攻先导的预备性攻击。东北国民党军队的指挥权已由陈诚交到了卫立煌手里,三次换帅。从12月中旬至1948年3月中旬这三个月的作战中,林彪总共攻占了19座城镇。


林彪这时已强大到足以在三条战线上同时展开攻击。当第七次进攻开始时,共产党军队从北、西、南三面包围了沈阳。可是当国民党增援部队从长春和吉林空运进沈阳城时,林彪随即将其主要作战行动转到这两个城市的北面,包围了与它们邻近的四平街,这是两年中的第三次包围,并在5月13日完成占领。


蒋介石拒绝在还有可能时撤出东北,就此失掉了挽救那些被派去接收东北的残余军队的最后机会。到1948年年中,那里力量的对比发生了不利于国民党的不可逆转的改变。


共产党在东北拥有70万正规军,还有33万地方部队和第二线部队,以及160万支前民工。士气日益低落的国军,人数只有约45万,且没有能投入作战的第二线补充兵员,没有一个走出东北。


五、辽沈战役决胜负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持续至11月2日,可以说是林彪在满洲发起的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进攻性战役,也是总攻战役。


林彪部队发动最后一次满洲攻势的人数接近70万人,而国军大概不足50万人。三个主要攻击日标是国军集结的几个地方,即北宁铁路上的重要补给中心锦州、沈阳本身和长春。

首先9月12日开始进攻锦州,不过林彪先佯攻长春,随后锦州附近的国军在不到两个星期之内,不是被包围,就是被孤立。至9月底,飞机场遭到攻击,弹药已经耗尽,不得不靠空投供应守军。


尽管最初的战斗很激烈,但锦州的守军在共产党军队不停顿的攻击下还是抵挡不住,国军的两个师战败,于10月15日被攻克。


国民党最大的集团是兵力为23万人的沈阳守军,10月初国民党从沈阳派出的约10万人的援军,未能及时突破阻击解救锦州。


因而林彪接下来的第二个主要目标,就是围城打援,将这股援军在其未能撤回沈阳之前全部歼灭。他假装向西南进军,却反而将其主力从锦州向东北方向移动。尽管再次激战,援军也没能逃脱林彪极其迅速地布下的陷阱,在10月28日遭到覆灭。


沈阳守军已有半数兵力折损,只在极微弱的抵抗后,便于11月2日投降了。与此同时,长春被围,由滇军改编的第60军于10月17日投降。


在东北会战的最后阶段,蒋介石则从他在北平的指挥部亲自接手对军事行动的指挥,但越搞越乱。
国民党除了把五大王牌军中的新一军、新六军留在东北,还有精锐的美械装备师以及他们的所有武器和装备,损失至少40万人。


1948年11月,恰恰在林彪渡过松花江发动他的第一次进攻的两年之后,东北战场上的所有抵抗就此收场,共产党入关势如破竹,历经沧桑的中国人民终于看到了新时代的曙光。


大决战(2022)

主演:唐国强 刘劲 王劲松 

导演:高希希 

大决战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