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围绕90年代初四川一个普通家庭三代人的生活展开了充实诚恳的影像展示,导筒本期带来尤行导演专访,一起走进这位新导演为观众们营造的独特夏夜。

《夏夜骑士》海报,哥哥身穿足坛巨星克林斯曼德国队战衣

尤行导演作品中国 | 2019 | 剧情 | 彩色 100min汉语普通话/四川方言中英文字幕 | 数字高清

导筒directube

尤行执导,黄璐、林路迪、纪凌尘等出演的《夏夜骑士》今日正式全国公映,本片曾荣获第3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视频号

剧情简介:

影片改编自导演的童年经历,讲述了8岁男孩天天面对外公外婆遭遇偷车贼时的无能为力,心生愤懑,与性格火爆的表哥一起设计抓贼,继而在潮湿闷热的盛夏时光里,在家庭往事的裹挟中,度过了一个难忘周末的童年佚事。

1997年夏,一位八岁男孩天天目睹外婆的自行车被盗。面对大人们的无可奈何,忿忿不平的他决心以一己之力伸张正义。一场大胆的擒贼计划,让祖孙三代暗潮汹涌的秘密逐渐浮出水面。

导演简介

尤行,先后于德州基督大学和爱默生学院取得电影艺术学士和艺术硕士学位。自2010年以来执导了七部剧情短片。他致力于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去揭示尖锐的矛盾;用世界的影像去拷问世界本身。其首部剧情长片《夏夜骑士》入围2019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并获最佳影片奖。


专访正文

导筒:您最初是怎样接触和喜欢上电影的,有哪些关于电影的儿时记忆?

尤行: 最早的记忆可能是小学一二年级在四川大学的大礼堂里(礼堂早已被拆了),被学校组织观看《离开雷锋的日子》和《刘胡兰》。这俩片子的共同特点是,主人公最后都死了。记得这俩片子完了,同学们都痛哭流涕地走出影院。老师也顾不上安慰学生,因为老师们也泣不成声。后来好多电影的回忆是那些被告知“你还小,不能看”的片子。比如《泰坦尼克号》和《拯救大兵瑞恩》。我记得我妈当时撂下一句“少儿不宜”,把我留在了家里,自己去电影院看了。

《拯救大兵瑞恩》(1998)

导筒:正式开始学习电影是怎样的契机?

尤行:最早是在初二有了这个想法。出发点很单纯,自己爱看电影。当时家里已经有了我爸搜罗的三四百张DVD了。我一番囫囵吞枣,免不了常常受到刺激和打动。我想,电影这东西,既有画面,又有音乐,还有故事。而我喜欢音乐,喜欢写作,也喜欢视觉上的东西,要是能学电影,岂不一箭三雕?当然这番想法现在看来是非常粗糙幼稚的。真正开始正式抉择的时候,是在高中的时候。高中自己学业一般,但是跟学习无关的事情倒是十分上心,片子越看越多,音乐越搞越投入。高二开始认真考虑出国留学学习电影,心想既然要学,就要去一个当时看来电影做得最好的国家学。以我当时的智识和阅历,是绝对不可能明白这两个决定的分量的。但是一来自己足够坚决,二来家长手下留情没有反对,于是就这么走出了第一步。

导筒:留美学习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哪些?

尤行: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会了自己选择自己想要抵达的地方,并且为这个选择负责。电影这个东西很特别。赫尔佐格说过,电影能学的东西三天三夜就能学完。电影是门年轻的艺术,也是门有限的艺术。知识性的东西,几本大书就能讲完。然而仅靠知识却是绝对拍不出电影来的。我很长时间因为在书本和校园里求索不到那个“正确答案”焦虑苦恼,身边的导师还在说一些诸如“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之类的鬼话,加重年轻的我的痛苦。

赫尔佐格

他们教会了你游泳就把你扔水里了,既不告诉你往哪游,也不给游多远设限制。但是反过来这也是我的幸运,无论是在本科还是研究生期间,我都有充分的机会去实践和充分的资源去做阅历和视野的扩展。所谓实践就是多犯错误,所谓扩展就是多看多读。这个过程现在想来,其实就是我自己在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是我最大的收获。

导筒:在学生时代您也创作了很多短片作品,您觉得短片的制作对这次长片处女作的拍摄有哪些帮助?

尤行:我认为拍短片是我的电影训练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本科时学校有一个影人俱乐部,每个学期制作三部短片。资金来自于学生加入俱乐部的会费,三个短片拍什么则是通过有自创剧本的会员毛遂自荐,当众pitch,最终投票决定。所有的会员都会投入到这些短片的制作中,司职什么职位自选。

所以我在做导演前基本上把片场职位都做了一遍:灯光,场工,摄助、收音、移动组,都做过。后来自己开始鼓起勇气去推荐自己的剧本,上台一通胡扯,说得天花乱坠,挣得票数,让我连续四个学期都有机会执导自己的短片剧本。拍摄短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让人明白影视创作的全过程在一个微缩的层面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其中涉及的,如何与他人协作,如何调动成千上百的能够影响电影的因素,怎么样解决突发问题,这些都是课本没法教的。拍摄短片还有一点就是让你知道什么是对错。错的东西无法实现,实现了也是假的。对的东西对得没有任何道理。但是好的是,短片对错误的宽容度很高。如果犯过的错误未来尽量不再犯,那么拍摄短片的意义就实现了。所以,短片的经历,尤其是犯错的经历,让我在拍摄长片时多了很多自信。我在短片拍摄时培养出来的抗压能力,也让我在长片拍摄面对问题和挑战时少一些无用的焦虑。

导演尤行

导筒:《夏夜骑士》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故事作为第一部长片拍摄?

尤行:《夏夜骑士》是17年底开始写作的。写作动机漫无目的。那时刚好从一个与电影无关的工作离职。心中惴惴不安地试图去捡起自己的本行,抱着就是一个“看看自己还能不能做”的态度。那时用英文同时开始写若干个故事,有的设定在美国,有的设定在中国。后来其他的故事纷纷夭折,只有《夏夜骑士》的故事活了下来,得以成长。

随着素材的积累和故事的形成,我一是意识到我对这个源自个人经历和回忆的故事有着掌控力上的绝对优势;二是意识到,写作的过程也是求真的过程,是推翻一些观念,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我意识到这两点,在主观客观上都能支持我走完一个漫长的长片制作周期,维持创作的动力。当然现在这样说也显得有些功利,但是我从来都认为拍电影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情。不给自己寻找一些理由和底气,心会虚。最后,我实在是幸运,在这个时期认识了我的制片人宋晓文。她在文本的早期就很坚决地给我支持和鼓励,让我觉得把这个故事做成长片不是我的异想天开。

制片人宋晓文

导筒:片中的人物是否都有真实原型?以及您的部分个人经历与剧本是怎样融合的?

尤行:片中人物大多有原型,尤其是天天一家人。家庭外的角色,创作的成分稍微会多一些。我对将个人经历戏剧化这件事其实是审慎又胆怯的。审慎是因为,我需要反复考据我选择的很私人的素材,是否足以以某种方式触及观众,尤其那些是没有类似生活体验的观众。胆怯是因为,由于人物都有原型,把他们戏剧化的过程中需要牺牲一些私人的情感和一些想当然的东西。审慎的这一块,我认为我处理得相对好一些,因为我的创作过程还是在遵循相对老牌的戏剧创作原则和方法论,比如“具体的才是普世的”这样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原则。并且我确信我想要传达的情感体验足够丰富也足够本真。

至于胆怯这一块,我认为我还有进步空间吧。剪辑的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我对家人的感情在某些程度上让我在戏剧构建上束手束脚了,尤其是在涉及人物道德和伦理的方面。我现在其实也还在反思这件事情,因为这也有两面性。前几天一位朋友评价说,最后一场戏我虽然试图营造一个粗粝、坚硬、残酷的空间环境,但是视听呈现依然是软糯温柔的,因为可能这是我骨子里的东西在作祟。对这个我也觉得无可辩驳。

《夏夜骑士》剧照

导筒:本片中虽然是以温和的家庭叙事线为主,但也有几段富有类型片风格表达的段落,比如孩子埋伏抓偷车贼,在摄影和声音设计方面,您对作品有怎样的考量?

尤行:我和我的摄影指导Sheldon在构建视听上从一开始就充满了野心乃至贪心。我们希望这个片子是丰富的,无论在故事还是在表现上。我们希望随着戏剧调性和节奏的变化,视听上也有与之相称的强烈变化。并且我们希望无论如何变化都尽量做满做足。这驱使我们基本上从一开始就没有想用某种视听表达风格来统揽全片,而是根据具体的戏剧段落来量体裁衣。这让我们的工作量变得异常大,我还记得我们跟他在成都的旅馆里做场景分解时哀叹过:we’re going to have to do this moment by moment (言下之意我们需要把视听设计的考量具体到每时每刻)。但是这样也让我们更容易去避免俗套和想当然。抓偷车贼的戏是个好例子,故事来到了一个危险不安的段落,那么视听就需要竭尽全力地去帮助营造这种危险和不安。灯光得够暗,雨水得够大,声音得够杂乱,明暗反差得够剧烈。出发点都是人物的情感变化,一切唯人物论,唯剧作论。风格反而是我们最不会去考虑的东西。风格是个结果,是体系,是总结之后笃定的东西。我们做的时候在一个过程里,在构建体系,被不确定性所包围。我认为,诉诸风格往往会让人错过抵达真实的机会。风格仿佛是条现成的捷径,可以依赖,可以不问为什么。但对于我来说,不问“为什么”,则不知下一步往哪里走,反而让我无迹可寻。

《夏夜骑士》剧照

导筒:影片中的两位儿童主角是怎样选出来的?你对他们的表演会有怎样的要求?

尤行:在成都筹备时我们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选角导演小草是最早加入筹备的本地人之一。她读了剧本之后给我推荐了若干位小朋友。我很想说,小孩是我们海选之后万里挑一选出来的,但其实不是。我们既没有时间成本也没有预算条件去广撒网。幸运的是小草推荐的几位候选人中我们就找到了我们理想的人选。

《夏夜骑士》剧照

潇潇(表哥)我早一些认识,一见如故,当时希望他来做主角。晚一些有认识了曦曦,形象上更加适合天天。有意思的是性格上,两人在真实生活中的性格和他们的角色多少是相反的。潇潇本人羞涩内敛,曦曦则更活泼外向。我当时想,这有的他们搞了。所以很多时候我的要求也就不是我的要求了,而是角色要求他们去想象和体验和他们本真的样子不大一样甚至相反的东西。他俩都有一定的表演经验,曦曦更是已经有了一套他自己的表演的方法论了。但是我觉得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是懂得倾听。不仅听我的,也听和他们共事的演员的。能倾听就能交流,这也是给我这个新人极大信心的品质,我是非常感激他们的。

导筒:其他成人演员的选择,您最多的考量是哪方面?

尤行:最多的是可信度吧,形象上的可信度,以及举止言谈上的可信度。演员里除了林陆迪,都是能操四川话的。饰演外公外婆的两位老师,罗老师和马老师,都是曾经有过相当的表演经历和阅历的老演员。我们在磨合期对角色和影片的想象力上达成了一致,此后一马平川,因为我所描绘的,无论是场景还是心境,他们多少都有过体会,至少可以想像。对两位老师来说,还有另一番责任,就是引导小朋友。他们之间有大量的对手戏,他们需要戏里戏外保持着交流。所以他们的耐心和责任心,也是我非常仰仗的。除此之外,林陆迪我想特别提出来聊。他和其他演员不一样。作为常年在好莱坞工作的他,对影片描绘的图景和生活相对陌生。但是我非常钦慕林陆迪的好奇心和创作欲,也敬佩他的职业和细致,这让我有底气告诉他,舅舅这个角色在塑造上不妨“放飞自我”,不用过多参考我提供的人物原型,而是用更戏剧的方式来演绎这个人物。从形象,体态,步态,乃至音调上来表现人物。他的角色呈现是一个经典的演员创作流程被执行之后的结果。

导筒:影片片名《夏夜骑士》有怎样的用意?

尤行:这是我们的执行制片人之一Julie (张翰姝)的功劳。我有严重的起名障碍。影片当时都要开机了都还没有正式的名字。Julie神来之笔,提了这个名字出来。我觉得非常巧妙。表面上这个片名有着浪漫的气息,夏夜是浪漫的氛围,骑士则是某种德行上的美好想象。这符合孩子们的想象和看待世界的视角。但是故事本身其实又是孩子们对世界的浪漫想象和天真憧憬被打破的故事,所以这个标题又有一些反讽在里边。再加上标题的英文有一个谐音(Knight同Night),让我觉得足够丰富足够吸引人。

《夏夜骑士》剧照

导筒:影片拍摄难度最大的戏份是哪些?

尤行:夜戏和雨戏都非常困难。夜戏面对天要亮的压力和熬夜的疲惫,非常焦灼。雨洗则是肉体上的煎熬。9月初的成都晚上已经有凉意了,大人小孩一遍遍淋雨非常痛苦。另外印象很深的就是最后一场砂石厂的戏,我们拍了两次,一次各一整天。第一次拍摄结束后我们非常沮丧,因为照着分镜做下来,效果不佳,小演员在一日的暴晒之后也是半死不活了。拍戏就是这样,如果拍摄中就感到不妙,那么基本上不要指望剪辑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看了素材之后的确是不行,我于是和摄影指导决定推翻重来。缩减改写剧本,重新寻找感情和戏剧核心,重新构建视听。然后召回小孩子们又重拍了一天。这是一个在拍摄中否定自己和重新发现的过程,又让孩子们承受两次相同的煎熬,非常不容易。

《夏夜骑士》剧照

导筒:片中的主角家庭,有别于一些传统中国儿童片的设定,比如舅舅的退伍兵形象以及他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些观众可能会觉得带来了一些灰暗或者压抑的感觉,您是怎样考虑的?

尤行:压抑的感觉是被刻意强化后和表现出来的,所以观众如果感到了灰暗和压抑,我认为算是我们做到了我们想要做到的。也有观众质问过我,为什么大人都这么犬儒啊,舅舅这么异常啊,男人女人这么压抑啊。但是我觉得,可能阴暗的东西更抢眼,更迷人,而温暖善良的东西大家会觉得理所当然一些所以不那么容易关注到?

《夏夜骑士》剧照

舅舅这个角色,本质是善良正直的,我觉得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他和其他的男性一样,有的时候为了其他的东西,比如面子,比如男性的骄傲和自尊,自己和自己骨子里的善良较上了劲。我的舅舅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凶悍大叔。但是那是孩子眼里的形象,本质上也是孩子理解世界方式的产物: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不是善人,就是恶人。我既然希望观众们能在一开始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来看待身边的环境和人物,那么免不了也要去对这种简单的观察作夸大的表现。但是孩子们在故事中变了,表哥经历受伤的这一劫,被爸爸背着去了医院,路上还几乎撞开呆站着的天天。想必从今以后看待父亲的眼光也就变了,也许更能看到他的善良和正直了。这是角色的成长,也是我希望让观众跟随孩子视角看到的。

导筒:片中两位老人的表演都很自然,解读一下他们的角色设定。

行:这么说我很高兴。外公外婆的表演,是整个片子表演风格的基础,也是让整个电影里的人情风貌成立的基础。他们的表演是节拍器,是定调子的。非常坦诚地讲,演员中几乎每一位的表现,在一开始都是过“大”过“多”的。我们因为时间的局促没有机会提前围读或者排练,大家都是在拍摄过程中来慢慢做的调整。我其实很理解演员们最初倾向于做“大”的直觉。因为电影的调性不上片场是很难真正体会到的。表演本身没有绝对的“夸张”或者“自然”,是对是错还是具体电影的具体要求决定的。我觉得这不是观念问题,而是技术问题。当他们意识到,在这个片子里,轻拿轻放,轻言轻语,也能形成强的戏剧冲突的时候,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做技术上的调整。两位老人我印象中各自有大约2~3天的磨合期,期间我们的交流强度和密度会更大一些,有机会就需要跟他们讲。不一定是讲戏,也讲自己的体验,讲自己的外公外婆,讲我心目中人物们的欲望和弱点,以及他们真正关心在乎的是什么。密集的交流加上不断的调整,两位的表演也就渐渐趋于“自然”。我觉得自然是要打引号,因为再怎么自然,毕竟是表演,是经验、理解、和技巧的结果。最终仰仗的,还是他们的生活和职业阅历以及他们理解情感的深度和细致程度。

《夏夜骑士》剧照

导筒:两个孩子的性格在影片中呈现了截然相反的对比,但他们内心其实都还是藏着很多心事,以及需要去释放,您觉得他们两个搭配对于影片的立意有怎样的映衬?

尤行:我希望去放大两个孩子角色的个体矛盾,这不仅让他们成为更饱满复杂的人物,也让观众在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待世界时,不会因为他们是小孩而轻视他们、轻视他们的视角。两个小孩外在性格相反,内在性格也相反,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希望尽早确立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张力,这样也能引导观众去理解整个故事的内在张力:选择暴力还是选择宽容,选择强势还是选择善良,选择幻想还是选择现实。这些选择小孩子要面对,大人们也要面对。我希望他们的对立也能帮助观众理解大人们更暧昧更不易言表的类似的人物冲突,从而找到一条将这个看似结构松散的片子串联起来的情感路径。

《夏夜骑士》剧照

导筒:孩子的表演应该是需要一定方法去引导的,您会做哪些具体的工作?

尤行:老实讲,摸着石头过河吧。跟孩子们更需要真诚地相处,也需要在了解他们的个性的基础上选择沟通的模式。曦曦的表演经验更丰富,他技巧很多,在片场更愿意视自己为一位职业演员,再加上他不寻常的理解能力,我更愿意像对待成人演员一样给他具体的提示和指示。我会说“太过了”,或者“多一点”,他根据情势通常能很快调整,做出正确的选择。当然他最大的弱点恰恰也是因为他相对更多的经验,有的时候经验驱使他去做一些想当然的表演,俗称套路吧。但是我往往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他那是错的,鼓励他去关注他的表演伙伴,鼓励他去接对方的戏,或者引起对方某种具体的反应。潇潇的状况又不一样。他在片场仰仗体验和理解多于直觉和技巧。他似乎对这个也是很自觉的,所以经常在杀青之后,能见到他在我房间门口等我,要我给他讲第二天的戏,用额外的时间和功夫来帮助自己理解人物,并且在表演上形成连贯性。我有事甚至觉得他的好胜心在驱使他做额外的努力。但是这些方法都是因势而生的。基础还是两个孩子超强的理解力和倾听能力,以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基本的责任心。孩子最大的问题可能是注意力和精力的问题,体力精力比不上成年人,所以在严苛的拍摄中很容易疲倦。那个时候就只能依靠各种坑蒙拐骗和慷慨鼓励来度过难关了。

《夏夜骑士》剧照

导筒:本片首映于东京国际电影节,并且获得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您了解到的日本的选片人及普通观众都是怎样看待这样一个中国家庭故事的?

尤行:我对东京国际电影节的了解甚少。因为完全没有获奖的心理准备,整个人状态类似于游客,非常放松。两场公共放映之后,也做了映后交流,包括在下来听到观众对片子的评价,我的直观感受是日本观众,至少是这种电影节的观众,看片子的态度更加单纯和包容吧。似乎没有太多观念和概念上的东西在指导他们。这让他们应该更容易吸收影片里的情感信息。有一些日本观众观后的影评,甚至是“影迷级”的观众的影评,都非常的平实。着重纪录自己的体验,无论是故事层面的还是审美层面的;会自问而不自答,会准确地形容自己的感受。几乎没有评价或者判断的语言。他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片子不怎么看得出来,但是绝对是认真看了。这让我其实非常羡慕。比如我,看片多了,知识体系形成了,爱惜自己的审美和趣味了,却反而显得狭隘了,不宽容,对自己的切身观影体验也不诚恳了。

《夏夜骑士》海报

获奖之后我追问了评委们他们颁奖的理由。其实颁奖前已经有一个非常正式的官方评语了,但是因为当时没想到会是自己的片子,人家卖的这个关子我也没认真听。我记得三个评价。第一是一个评语提到了这个片子构建了一个他们不熟悉但是吸引人的世界。第二是一位选片人提到了这部作品里没有装腔作势的东西。第三是一位评委,日本导演中村義洋,说他一直也想拍一部这样的电影,但是没有能够有机会拍。

《夏夜骑士》剧照

导筒:您对国内其他华语儿童电影是否有一定观察,可以为观众们推荐几部。

尤行:抱歉,惭愧,还没有特别关注过。我仔细想想,能想到的一个《冬冬的假期》,没了。《一一》肯定不能算儿童片吧?

导筒:从学生时代到现在,是否有明确影响到您个人创作的导演或者作品?

尤行:太多了。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都感到很为难。我回想一下,比较好的解释应该是,从学生时代到现在有很多个集中痴迷某个导演的“时期”吧。并且还会反复。这些导演,有的是必修课,常看常新。有的是选修课,我是以痴迷和学习的态度反反复复在看。伯格曼,费里尼,布列松,小津,黑泽明,大卫里恩,斯皮尔伯格,库布里克,斯科塞斯,这些算是必修课。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大卫芬奇,科恩兄弟,李安,麦克哈内克,泰伦斯马利克,詹姆斯格雷,这些算是选修课。最近一年我才开始看李沧东,除了《绿洲》都看了,又多了一位偶像。影响这回事,我比较喜欢大卫林奇说的,don’t be influenced, be inspired (与其被影响,不如被启发)。上述导演的“风格”或者“招数”,没有我能学得来,够得着的,因为电影没有这么简单。但是我喜欢用囫囵吞枣来形容,吞得多了,启发总会有。

《绿洲》 오아시스 (2002)

导筒:影片即将在全国公映了,您觉得最希望观众们在夏天能从影片中得到怎样的收获?

尤行:希望大家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吧。路演时观众很多都希望求证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让我非常开心。他们的理解和分析往往也对。但是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进入影院时给自己在智识上松绑一下,然后获得一个情感的体验吧。布列松在电视采访里说,希望自己观众在“懂”自己的电影之前能感受到电影。说这个话时既谦逊,又骄傲。我希望我有朝一日也能这么有底气!

《夏夜骑士》剧照

导筒:之后还有怎样的创作计划?

尤行:下面自己在慢慢地写一个当代题材的,关于职场和女性身份认同的故事。同时我也很想做文学改编,所以也在这方面寻觅着材料。

《夏夜骑士》剧照


夏夜骑士(2019)

又名:Summer Knight

上映日期:2021-06-11(中国大陆) / 2019-11-03(东京国际电影节)片长:100分钟

主演:杨曾曦 康钰潇 罗世平 马炼 黄璐 林路迪 纪凌尘 

导演:尤行 编剧: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