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一声悠远的河工号子,一条橙黄色的河水自山间流出,流经之处,一幅现实主义风俗画徐徐铺开:巨浪滔天,船舶穿行其间,两岸草木、农舍、城镇接连拔地而起。长河奔涌向东,注入大海,恰逢旭日初升。

这是历史传奇剧《天下长河》的片头。无需多言,这里的长河,就是中国人的母亲河——黄河。

《天下长河》以清朝康熙年间的黄河治理史实为背景,通过一定艺术加工,讲述了靳辅、陈潢两位治水能臣带领广大河工治理水患,护黄河安澜、还百姓平安的故事。11月11日在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独播。

《天下长河》旗开得胜,首先胜在选题。治理黄河,贯穿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期间涌现出大禹(夏)、王景(东汉)、王安石(北宋)、贾鲁(元)、潘季驯(明)、靳辅与陈潢(清)、王化云(新中国)等治河英雄,激荡着无数以民为本、科学创新、艰苦奋斗、英勇无畏的精彩故事。但,在数千年驯服黄河的历史中,也充满了太多苦涩、悲壮与无奈。

为什么?

治河,难。

第7集,陈潢向康熙皇帝陈述了治河五难:人事难、方向难、坚持难、财政难、百姓难。

人事难,难在选取精通河务、清正廉洁的官员;

方向难,难在确定效果好、成本低的治河方案;

坚持难,难在几十年如一日地建设维护、审时度势;

财政难,难在出钱;

百姓难,难在出力。

从这五难中,可以看出两个层次的难:治河难、治国难。进一步地,本剧还提出了第三个层次的难:致知难。

这三个层次的关系是这样的:治河是技术问题,治国是政治经济问题,致知是哲学问题。治河与治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而致知,源于治河与治国,又指导着治河与治国。

致知可以解答许多剧中提到的根本性问题,例如,治河与治国,是为了什么?治河与治国发生冲突,应该怎么办?对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这是由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决定的。

致知的过程,就是探求真理的过程,也是与别人的信仰发生碰撞和冲突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很难,而且很痛苦。

本剧的前9集事实上构成了治河的前奏——在第9集,治河才正式开始。从这个前奏中,我们已经可以读出治河、治国与致知这三个层次——这正是本剧所要探究的主题。接下来我们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说。

一、治河

黄河泛滥数千年,有其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自不必说,河水含沙,抬高河床,水量稍大便易溃决;至于人为原因,那就十分地让人想骂街了。

公元1128年,金军攻南宋,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留守杜充决黄河大堤,阻挡金军铁骑南下,黄河至此改到向南,时有北返。1234年,蒙古灭金,南宋趁机派军北上,蒙军决寸金淀,引黄河水灌宋军,致使河南河防愈加脆弱。明清时,朝廷重视漕运,经常人为改道黄河以济运河,于是黄淮河防又棘手起来。

至康熙时,战争频繁,河务荒废,黄河、淮河、运河交界区域的水患更加严重。康熙元年至十五年(1661-1676年),黄河决口18次,平均每年1次还要多,这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漕运严重受阻,南粮北运不济,京师供给不足;黄河沿岸财政收入锐减,支出猛增,赤字扩大;黄河沿岸民生凋敝,社会动荡不安,威胁帝国统治。

这就是本剧刚开始时的背景。

于是,治河便成了极为紧迫而直接的任务。但是,关于如何治河,在技术层面,官员们便有不同的想法,为此本剧的前奏中特意安排了两种治河思想的对立。

首先是于振甲,他代表了一种比较守旧且僵化的思想,认为只要“拓宽河道、深挖河床、高筑堤坝”就可高枕无忧。

这里多说一句于振甲,“振甲”是他的字,他的名其实是“成龙”,所以他与康熙时名臣、两江总督于成龙同名,不过要小二十岁左右,因此也被称为“小于成龙”。剧中大概是为了防止引起不必要的混淆,便以他的字作名了。这位在历史上勤劳政务,对治河也颇有“心得”,日后少不了与靳辅的对手戏。

与之相对的,是靳辅与陈潢,他们代表了一种继承且创新的思想。这套思想吸取了旧思想中的一些有益成分,同时比旧思想更具系统性、实践性。

系统性就是剧中靳辅所说的“不可以尺寸治之”,不能各河段、地方各自为政,要统筹全局、河运并治。

在此基础上,方法要更具实践性。不能像于振甲那样一味拓宽河道,这样不利于清淤。而陈潢继承明朝潘季驯思想,提出“束水攻沙”,必要时要收窄河道(主要在宿迁、清河一带),加快流速,反而更利于清淤。

当然,加快了流速,虽然利于清淤,但也有溃决的风险。调和这对矛盾的关键在于控制黄河流量,为此剧中陈潢又提出了修建减水坝和引河。黄河流量不足时关闭减水坝,积蓄流量;黄河流量过大时开启减水坝,用引河分流流量。这样便达到了控制黄河流量的目的。

从本剧前奏所展现的治河思想来看,是比较符合史实的,解释起来也比较通俗易懂。本剧的前8集是讲理论,是“动口”;从第9集开始,故事转为实践,是“动手”。靳辅与陈潢开始沿黄河实地勘验,后面想必会提出具体方案,然后在分段治理,这样的编剧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

二、治国

治河从来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它需要很多技术以外的保障,它需要国家的保障。然而从剧中我们可以看到,靳辅与陈潢治河可以说毫无保障,反而阻碍重重。

第一,河务荒废。这种荒废,不仅仅是堤坝等硬件的荒废,也是河政制度的荒废。河道官员不仅不懂业务,而且贪污成风;中央也缺乏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河政加以支持。

第二,中央党争掣肘。在封建社会,任何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如治河),就不可能不涉及到一个词:党争。

剧中,康熙皇帝下决心启用新河官并整顿河政,但由于治河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政治资本,在朝中争权已久的明珠、索额图都将此视为了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机会。明珠支持靳辅治理黄河,索额图则必要在其中挖坑使绊添堵。

第三,地方利益冲突。这一点在本剧的前奏中表现得不甚明显,但也可窥得一二。在前几集中,靳辅在大堤上守了17天,实在守不住了,便下令炸毁了对岸的堤坝,将洪水泄入已经撤空了的对岸村庄。

这么搞,岸这边的人当然要谢靳辅救命之恩,岸那边的人恐怕要恨靳辅入骨。但是治河,这样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不可能不存在。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当靳辅统管整个河道时,他只会面临越来越多的这样难以抉择的冲突。比如说,工期紧急,必须要河工加班加点,河工自然不满;再比如说,修减水坝和引河,必然要淹一部分农田,农民和地主自然也不满。

治河者不仅要受河水的冲刷,还要经受政治巨浪的冲击,这是治河者的命运。

三、致知

由此便引出一个问题。治河的代价如此沉重,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什么,值得治河者如此不顾一切、赌上一切呢?对此,剧中出现的人物,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明珠,靳辅的铁杆“后台”,他是为了权力(以及更好地捞钱)。

于振甲,他说,他想救天下苍生。不过从他与靳辅的对话来看,他更看重自身成圣。

康熙皇帝,他说,他是为了黎民百姓。不过毫无疑问,他更担心满族地主阶级的统治被推翻。

真正不在乎自己的治河者,只有靳辅与陈潢。靳辅是纯粹为了百姓,身价性命、清官名誉都可以不要;陈潢是纯粹享受黄河带来的挑战,他说:“大禹、李冰、潘季驯,不管他们的是大官,还是帝王,没人在乎。大家只记得他们的名字,跟这条河在一起。我要做他们这样的人。”

剧中并没有对他们的选择加以评价。观看他们致知的过程,其实也是观众自己致知的过程。陈潢在黄河边问出的那句话,实际上值得每个人思考:“我要走哪条路,过完这一生?”

结语

《天下长河》所展现出来的这条长河,关乎天下,也关乎内心。它展现了怎样驯服一条长河、怎样建设一个国家、怎样探寻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剧中所呈现的这段历史,不应被埋没;而这部剧,也值得好好品味。



天下长河(2022)

主演:罗晋 尹昉 黄志忠 奚美娟 梁冠华 苏可 陆思宇 公磊 李昕 

导演:张挺 

天下长河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