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两遍,第一遍是几K的我不清楚,24帧的。讲真,还可以,毕竟看《比利林恩》前几天刚看的《奇异博士》,视效很炫不必说,同为3D电影,《比利林恩》的观感不输《奇异博士》,虽然两种视效并不是一个概念。而且看第一遍那天我有些困,可能很多细节上的东西没注意到,剧情等大的框架基本上都了解了。回家后看了一些影评后,在脑海里对片子又有了新的认识,决定带着点脑子去看第二遍。

第二遍是几K的我也不知道(毕竟订票页面上一般也不会标这个),肯定是60帧没跑了。进去后戴上3D眼镜,感觉眼睛有些难受,一种巨大信息量向你涌来的感觉,画面上的细节我得照顾到,还得看字幕,当然也不排除是因为戴隐形眼镜的关系,但是我看别的片子包括第一次看《比利林恩》时也没觉得眼睛难受。不过还好看了一会儿就不会觉得难受了。比利妈妈敲桌子那一下真的把我吓了一下。B连大兵们在场地上玩橄榄球的时候我真以为球要砸过来了,粉色血雾真的像比利说得那样,赞美这版本的3D,对得起3D这两个字,比(),()还有()的3D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当然了,还有一个想二刷的原因就是觉得男主角帅了。与预告片里比利脑袋大脖子粗的形象不同,电影里的男主很帅,后来看了些图片,有网友评论说可能导演拍仰角的目的是突出比利“男孩”的那一面,我觉得人家说得挺对的。比利站在场地中央,周围歌舞升平,镜头围着他转,从我个人角度是舔屏舔得愉快,而比利的世界却大概是现实崩塌,他被拉回到战场,回到他最糟糕的那一天吧。

先说一个从看第一遍的时候就发现的点,就是几段配乐。第一段出现在B连坐在前往体育馆的车里,比利从车内望出去,外面是街上狂欢的人群,一会儿景象又转为伊拉克的街头。第二段是戴姆和比利聊天,戴姆说我观你骨骼精奇和外面B连的虾兵蟹将都不一样,你属于这儿。第三段是比利和凯特琳在家门外聊天,凯特琳希望比利不要再回到战场上。这三段配乐都是明显的亚洲风,准确说是中国风的配器。这段配乐采用中国风配器意欲何为呢,希望有大腿能给我解释下。

再说一下演技,其实我觉得还好,没有让我觉得演技特别僵硬的点。要硬要说,我觉得李安的儿子倒是和整体的画风有些不一样,不知道是因为他是黄种人呢,还是真的演起来总给人一种羞涩的感觉,不敢直视镜头,有一点怯弱。旁友说菲珊扮演者的演技也不太行,我倒是也没太觉出来,毕竟第一回看的时候我也还以为菲珊真的爱上了比利呢。后来回过味来了,不是这么个事儿。

那么我就要说说这段爱情了。第一个是全场奏国歌,大家立正,比利大特写映在场馆大银幕上,他热泪盈眶,但脑海里想的却是他温馨的家,家里有狗,有他,还有她(在不可描述)。豆瓣上有个热门影评下面有评论说,那个应该是主角的视角,他回到自己的家,发现菲珊和别人在偷情什么的。我又仔细看了下,我觉得不是,那个人应该是比利,只不过头发长了点。第二个是比利和菲珊初见,俩人在蓝色幕布下对话什么的,菲珊主动出击,比利脸上的红晕若隐若现(赞美画质一刚!),后来我一回想,觉得姑娘确实挺有手段。再说最后俩人在黄色卸货区的那段戏。比利说我差点要把你带走了,菲珊说不你还要回战场的,比利尴尬一笑,真的尴尬。我尴尬得想rou地一下钻椅子底下去。俩人分别,比利看着菲珊走回去,比利凝望她背影,她却全程没有回望。古诗有云“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我隐约记着在哪看过有那么一个说法,说俩人分别如果真的不舍的话会回头的这样的一个设定。菲珊走回去的时候手往上来了这么一下子,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她可能是抹了那么一下子嘴巴,毕竟《喜宴》在先,高伟同父亲那一挥手胜过万语千言。站在比利的立场上想我希望是我解读失当,菲珊可能就是那么一个小动作,整理了一下衣服也未可知。

然后说亲情,姐弟俩的羁绊可说是贯穿全片的一条线了,理论上讲姐姐是家里最爱弟弟的那个人,毕竟施比受要更轻松吧,她不希望弟弟为了她重回战场,可是这也是一种自私吧,弟弟确实无奈,不想年纪轻轻就在战场中终结自己的生命,可重回战场也许真的是生活的最优解,一切都在被推着走,跟着生活流。

关于战争,李安借凯特琳之口也好,借戴姆之口也罢,表达了对战争的看法,但是点到为止,可能是有一些反战的想法吧,但这并不是主题。还有就是PTSD(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全片中的一个重要的戏剧冲突点。战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有的人因此而失聪,有的人会变得惧怕烟火,巨大的声响等,而B连的大兵们却不得不来到橄榄球应援这种喧闹的场合参与这样的娱乐项目。人们举行盛典来庆祝比利最糟糕的一天。从伊拉克回美国的飞机上布鲁姆尸骨未寒,机上同行的人却因自己赚的盆满钵满而庆祝。资本家关注的是自己钻井勘探石油的进度,是投资的回报,是球队的胜负,而对大兵们的付出视而不见。还有记者问出愚蠢的问题,路人拿大兵性向说事以及“恪尽职守”的工作人员对于大兵们的所作所为就像一把把插向大兵们心里的刀,令他们反思难道这些人就是我们为之奋斗的人吗?现实生活给他们带来的煎熬似乎并不比伊拉克的敌人带来的威胁要来的轻松,至少伊拉克的敌人会尊重他们。我看有人说,看了这部片子有点开始理解为什么特朗普会当选美国总统了,确实,是开始有些明白了。

还有一点私货就是李安对电影的吐槽吧,从世上方两周,好莱坞两年到“电影高潮”,看着令人忍俊不禁,但也确实有点无奈。记者会上记者提着愚蠢的问题,大兵们不得不做样子回答问题那一段,战友间的揶揄,找类固醇等等也是给电影增加了一些的娱乐性。我个人觉得整部片子的节奏感还不错,没有如之前风评上所说得那样没什么剧情,反而是让我觉得有张有弛,每过一段时间就有一个小小的爆点,取悦观众的点也好,戏剧冲突也罢,一一不疾不徐地呈现在你眼前。

我看过李安的电影不多,而且我忘性大,看东西也比较浅,可能导演想表达的很多东西我没体会到,人家没想表达的东西我自己又瞎给人揣测出来了。但我个人觉得,从之前看贾樟柯做主持冯小刚和李安参加的那个座谈会以后感觉,李安气质真的是儒雅,内敛,还闷骚。从年初看的《老炮儿》(《老炮儿》这电影让我觉得真的很恶心,不展开了。我知道冯小刚只是主要不是导演,但是你觉得这片子里人设剧本冯小刚没凑一脚有可能吗,我感觉就是冯小刚本色出演。)到冯小刚炮轰万达这个事儿看,冯小刚岂止是老炮儿简直是个坐地炮(在我老家这里坐地炮就是嗓门大,爱指桑骂槐,人越多越来劲的那种人)。从艺术性上讲冯小刚跟李安比真的是差远了不说,单单是对比两人的态度,李安真是要谦逊得体多了。说他闷骚一个是因为觉得他岁数不小了,从“少年PI”到“比利林恩”,一个玩得比一个大,勇于开拓新技术;另一个就是片子的整体风格闷骚,对于戏剧冲突的编排,细腻,却又真真切切地打动了你的心。在情感的细腻这一点我感觉美国电影还真是比起亚洲电影可能要稍逊一点,也有可能是因为东西方对于情感宣泄的方式不太一样。许多细腻到有些变态的情感我在日本的一些电影中见到过,也算是一种独特的风景线了,但与此同时我也没看过什么让我觉得大气磅礴的日本真人电影(我看的电影少,多担待)。李安的电影融合了亚洲的细腻但却不逾矩,引入了美国的技术却不唐突,大概是这一点,很对我个人的胃口吧,所以,喜欢了。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2016)

又名:半场无战事 / 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 / 比利·林漫长的中场行走 / 中场休息

上映日期:2016-11-11(中国大陆) / 2016-10-14(纽约电影节) / 2016-11-18(美国)片长:113分钟

主演:乔·阿尔文 加内特·赫德兰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范·迪塞尔  

导演:李安 编剧:让-克里斯托弗·卡斯特里 Jean-Christophe Castelli/本·方丹 Ben Fountain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