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惊艳的电影,不仅是在技术方面,而且更引人思考,整场电影我没有走神,一直根着比利的思绪走,去观察他所看到的、他所回忆的以及感受到的一切。(以下剧透,警告)

我的理解是,电影从个体角度出发,想要展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由于一直在思考,我作为观众(旁观者)的感受时隐时现,从外部来说,在电影里可以看到各种人对战后归国士兵的态度--想要给B连队拍电影的球队老板看见利益,观众的仰慕只停留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还有一个被“教训”的球迷的出于恶意的好奇--说真的,他们的感受很廉价,即使是发自内心,因为他们并不能理解士兵们的真实感受,除非一起去战场面对真的生与死。

然而比利和战友感受到了什么?对于这次在球赛中的亮相,依旧是战争;烟花礼炮是战场上的炮声和飞溅的沙石,比利在与球赛工作人员打架被按在地上,他想起了被自己用匕首杀死的敌人。战斗打响,就像新闻记者会里的提问--没人会感受到什么体验,恐怕为唯一的身体反应就是不经大脑,条件反射一样地去反击,直到敌人死掉才发觉自己活着。军人也是普通人,比利在国歌敬礼时流下眼泪,他却在幻想姑娘。说实话,我没有彻底明白,也许他是受到现场气氛的感染以及从军经历在内心的五味杂陈而流泪的吧,而且,在有机会退伍的情况下,比利为什么依旧要返回战场?(还请各位帮忙解答)

整部电影很细腻,在细节上有很多呼应,结尾像教科书课文那样总结了主题,我认为这也很好,可以显得整体不松散(看到了脸导的吐槽哈哈哈)但是硬伤之一是比利喜欢的那个啦啦队员,从角色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她的形像很程式化,就像校园电影里那种美丽的女主角,演员的表演没有错误,但就是与电影的细腻格格不入,我甚至认为她和比利是两个画风,你知道,他们好像在演两部不同的电影,却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斯图尔特的姐姐则超赞(这里只是单纯写感受),超级自然,会让人真的以为她就是一个担忧弟弟的姐姐。

至于技术,我看的是60贞2K版本,然而和IMAX很不一样,对,非常清楚(印像极深的是,是被一枪爆头的敌人产生的“血雾”),可是有一种用超大屏幕看超清室内情景剧的感觉,很多时候又以为自己在拍摄的室内,或者说现场,虽然和IMAX的感受类似,但60帧电影会使人离现场更近,好像你就站在演员旁边(可以想象120帧4K的效果会有多厉害)。我认为看电影是很私人的事情,我是说,每个人的感受应该不尽相同,影评人和观众,电影技术的支持者和不赞成为者;听过这样一种说法,120帧4K适合大场面,《比利林恩》的中场场景也不如想像中的宏大,不管内心戏还是大场面,我认为这种技术都是很适合的,它产生的相同的效果就是更真实--既能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细腻,也能展现大场面的身临其境。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2016)

又名:半场无战事 / 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 / 比利·林漫长的中场行走 / 中场休息

上映日期:2016-11-11(中国大陆) / 2016-10-14(纽约电影节) / 2016-11-18(美国)片长:113分钟

主演:乔·阿尔文 加内特·赫德兰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范·迪塞尔  

导演:李安 编剧:让-克里斯托弗·卡斯特里 Jean-Christophe Castelli/本·方丹 Ben Fountain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