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之初,偏爱历史题材与大场面的雷德利·斯科特携《角斗士》杀入影坛,掀起了自《宾虚》之后又一轮史诗片大战。悲怆孤傲的大将军马克西默斯沦为阶下囚,在古罗马斗兽场搏杀的场面震撼了全世界。时隔多年后第二部重磅来袭,这部续作又成色如何呢?
电影人和影迷都懂一个道理,续集难拍。
《拿破仑》沉沙折戟后,雷德利·斯科特再度穿越历史,追溯马克西默斯的脚步,让流浪王子回归正朔,拨乱反正,通过杀戮和战争重拾古罗马的荣光。
同样的调子,同样的题材,同样的场面,同样的框架,在熟悉的套路中观众很难不拿续作与第一部作比较。
大家都明白,除非是詹姆斯·卡梅隆或彼得·杰克逊那样的神人,新片脱胎于旧作,不敢说超越和颠覆,勉强能维持前作水准状态都是很难的。
雷德利·斯科特之前又屡屡失手,《罗宾汉》、《拿破仑》《法老与众神》,观众很难不为第二部捏一把汗。
值得庆幸的是,全片基本保证了前作的情绪,并在视觉效果和剧情节奏的把控上有所提炼并加以精炼。被漫画英雄和LGBT荼毒许久的好莱坞终于迎来了一次久违的,凭借宏大叙事,血腥和杀戮、阴谋与亲情构架出的纯爷们古罗马宫斗剧。
角色和故事沿袭了前作,讲述了马克西默斯被害后儿子被迫外逃,成年后以奴隶身份重返罗马,又被人利用裹挟入宫廷政治,最后成功认祖归宗拨乱反正。
就内容而言,谈不上惊艳但至少能把故事理顺。角色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巧合都如此似曾相识。熟稔于历史创作的雷公会恰到好处融入各种战争场面,感情纠葛,通过点点滴滴拼凑出一个虚构的大历史。
对于我这样的俗人而言,观看本片首先是冲着战争场面去的,本片至少在这动作战争场面上拍出了感觉。
但全片的战争动作场面能看,却不能看爽。开头的攻城战,努力训练格斗、斗兽场反围猎等场面干脆利落,却落入窠臼,且是落入雷德利·斯科特自己曾经的窠臼。
攻城,直接对标《天国王朝》,场面更小;斗兽场反围猎,对标第一部,内容高度相似。
续集电影最容易陷入的自我模仿陷阱在本部中被集中放大。本想借助更完善的视觉特效提升新高度,却囿于创意的局限反被拿来比较。严格来说,本片几场动作戏的氛围塑造,时间长度以及细节把控甚至还不如前作。
哪怕重头戏加入了犀牛和鲨鱼,但实际效果依旧平庸。犀牛戏缺少惊喜展现,鲨鱼戏又严重违背历史真实,不具可操作性。观众预想中的惊喜于正片中荡然无存。
第一部故事里,主人公的角色设定与剧情发展很直观。不论政治斗争还是个人对无常命运的反抗都条理清晰,安排得当。但是在第二部中故事主线和人物关系更复杂,多个角色的交锋淡化了主人公的成长。
观众能感受出主人公路奇乌斯的愤怒、悲情、纠结与迷茫,但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少年,无论角色还是演员都难以企及前作中父亲的高度。
前作中拉塞尔·克劳的厚重沉稳,精湛演技以及壮硕的身形都让马克西默斯将军刻画更为传神,演员本身对作品就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反观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马克里努斯,阴险狡诈,暗藏杀机,懂得利用各种条件来一步步巩固自身实力,并巧妙利用双王面和心不和的局面为自己赢得了机会。
如果不是最后只放一箭射死主人公母亲就急着退场的迷惑操作,他将是全片最大的赢家。为什么不先把男主射死呢?多射一箭有那么难么?哪怕故事里由于民众暴乱冲上贵宾席打乱他的计划也好。
编剧最后这一笔实在是太降智了。
影片中阿卡修斯这个角色其实是最有发挥空间的。他出众的领袖气质和悲天悯人的胸怀都可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成为让男主角色升华的杠杆。
但无奈剧情的删减使得他与主人公的互动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反倒是对露西拉的爱体现更多。
即便如此,本片还是让观众看到了昔日好莱坞大片时代的影子。那是一个讲求英雄与正统的时代。宵小之辈的无耻嘴脸只能反衬出英雄的伟大,而无法构成故事的全部。
英雄会受伤,流泪甚至牺牲,但他们会冲上战场,毅然决然面对命运最终的审判。
随着一大批老牌导演的年事已高,好莱坞电影生态的变异,能够正向讲故事的人和作品越来越少了。这部罗马版《王子复仇记》纵有千般问题,也依旧是好莱坞乱世的一抹残阳,让人们看到了勇气、自由与奋斗,且是靠自己生命换来的奋斗,而不是一句狗屁口号和彩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