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建立一个豆列,收藏一生只能看一次的电影,那肖申克的救赎一定在榜。

影片看起来是一个 happy ending,但结合现实深思一下就会发现,它讲述的是一个多么残酷的事实,无尽的深渊 —— “institutionalized”体制化。

我们不断被这个社会规训着,对现有事物习以为常是我们的本能。当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习惯了一套体制之后,就会对这个体制产生强有力的无法摆脱的依赖性。最终我们只能任由一切像天气现象一样自然发生。这种无助感是痛苦的,尤其当被动成为了本能。

其实刚看完时,对这个故事本身是不信服的。
安迪过于奇迹,他成功越狱、救赎狱友、严惩恶势力,还让自己全身而退丰衣足食安享晚年,这是如此的不真实。但想了想,影片之所以包了一层糖纸,塑造了神一样的安迪,或许就是让来自深渊的我们看到一种可能性。反思我们现在已经获得的一些自由,社会的进步,思想的解放,都来自于有那么一群人,不自甘堕落,不安于现状,他们满怀希望,坚持探索。
也许这个完美的故事对于我们,能够像音乐之于安迪一样。在最昏暗的禁闭时期,安迪却说“这是我过得最轻松的两周,因为我有莫扎特先生作伴”。

从学术一点的视角来看,这种过于故事的不真实感,借由瑞德这个旁知视角叙述出来,又显得非常合理。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内容是来自于瑞德的转述,而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是有局限的,我们都不知道真实的安迪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一层间隔,使得我们就像听身边朋友讲述一个他认识的传奇人物一样,神乎其神,但都知道实际说不定怎么一回事呢。
当一颗石子击穿了海报,安迪的越狱之路滑稽又震撼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我们和瑞德和所有狱警一样瞠目结石。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反转时刻到来的时候,瑞德和我们一样,从来不知道他,他完全不是我们中的一个人。”戴锦华老师评述说,“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在于它是一个好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发现了一种讲述好故事的角度 —— 旁知视点。将一切过于故事的情节消解于无形。”

第一次接触“体制化”这个概念的时候,是天塌下来的恐惧。辗转难眠。认识到人在社会这个庞大的机器面前,是多么的无能为力。看了些资料,不断突破认知边界之后,逐渐发现没那么害怕了。理性知道了这是既定的事实,这个事实就像人固有一死这个客观规律一样。我们能做的就是认识必然,争取自由。在这个过程中希望是最大的武器。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

又名:月黑高飞(港) / 刺激1995(台) / 地狱诺言 / 铁窗岁月 / 消香克的救赎

上映日期:1994-09-10(多伦多电影节)/1994-10-14(美国)片长:142分钟

主演:蒂姆·罗宾斯 摩根·弗里曼 鲍勃·冈顿 威廉姆·赛德勒 克兰 

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 编剧:弗兰克·德拉邦特 Frank Darabont/斯蒂芬·金 Stephen King

肖申克的救赎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