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不想读书,资质平庸而且没有任何的兴趣爱好,那么你就带他看看这部世界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这部影片情节设定非常简单,就是一个越狱的故事。然而,在漫长的监狱生活中,我们看到了知识的力量,信念的力量,渴望自由的力量,友谊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会看到人性中的丑恶,欺辱他人,同阶层的互相碾压,残暴,贪污腐败等等一系列人性糟粕。

安迪是一个大银行的副总裁,他有知识,有头脑,而且还特别喜欢地理学。可以说,对地理地质的了解是他越狱成功的关键。

在狱中,得益于他丰富的财务知识,帮监狱看守报税不仅给狱友争取到了啤酒,也让他彻底摆脱了鸡奸狂的摧残。

熟读《圣经》,他得到了监狱长诺顿的赏识。帮助诺顿做黑账,赚取黑钱,为他赢得了足够的自由和安全。在监狱这个社会中,他也算是走上了人生巅峰。

当安迪找瑞德买锤子的那一刻起,信念和坚持就涌现了出来。瑞德口中600年也挖不穿的墙壁,还是在安迪的坚持中凿开了自由的通道。

狱友们也渴望自由,但他们只着眼于监狱这个大环境下的自由,他们不敢奢望太多。三瓶啤酒,一段音乐就可以彻底慰藉他们的内心,长期的牢狱生活,导致他们已经失去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以至于瑞德说希望是危险的可怕的甚至能把人逼疯,这是他30年监禁生涯所感悟出来的道理。

这部影片中,最让我感触颇深的一个词:体制化。体制化简单的说就是一种习惯,习惯就会变成自然。

习惯监牢里面的生活,是肖申克监狱大多数狱友的共同特点。就像瑞德说的,你一开始恨它,然后习惯它,最后你离不开它。老布的死亡深刻的印证了这个观点。

老布为了能继续留在监狱中,他甚至拿狱友的生命作为要挟。他已经习惯了这里,他出狱后压根不能适应社会,最终他只能上吊自杀。

体制化让我想到了那些在工厂12小时两班倒的工人,他们自己也知道明明很累,但是他们走不出来。

习惯了被奴役比奴隶制本身更可怕。他们呆滞的眼神和固化的思想证明,他们活该承受这样的苦难。

监狱长诺顿是一个信奉耶稣的人,他能把《圣经》背下来,但是耶稣的精神他是一点也没有传承。

残暴、贪婪、假仁假义、不择手段是他的人性特点。这就像信佛的人满口阿弥陀佛,私下却干着杀生、喝酒吃肉的勾当一样。

当安迪知道自己被冤枉的时候,诺顿不仅没有给他机会翻案,而且还杀了知情者。这无疑是对《圣经》的莫大亵渎,对耶稣的极大讽刺。

我们再看诺顿领导的监狱看守,同样充满残暴。在监狱中他们不会把人命当回事,打死人那是家常便饭。

狱友间也是互相欺压,从菜鸟进来的时候就开始,老鸟就捉弄他们,直到他们崩溃。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不是抱团取暖,而是同阶层间互相碾压。

友谊是一种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体验的情感。只不过有的是暂时的,有的是功利的,有的是虚伪的。

安迪和瑞德能成为朋友,是所有这些压抑场景中的些许安慰。

安迪能越狱成功,首先靠的是自己的知识和信念,其次是瑞德提供的工具帮助,然后诺顿的贪婪和残暴彻底推动了越狱计划的成功。

一个有能力的人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游刃有余,而掌握的知识就是一个人能力的具体体现。读书,学习知识,从来都不是痛苦的,如果你找准方向,你绝不会后悔你曾经的付出。

肖申克监狱没有罪人,只有后悔。肖申克监狱没有救赎,唯有自救。社会也是如此,没有自由,只能依靠自己争取自由。

希望那些正想放弃学业的孩子,能鼓起劲,为了自己的人生坚持一下。希望那些活在底层的百姓,相信自己,为自由而活,为自由而抗争。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

又名:月黑高飞(港) / 刺激1995(台) / 地狱诺言 / 铁窗岁月 / 消香克的救赎

上映日期:1994-09-10(多伦多电影节)/1994-10-14(美国)片长:142分钟

主演:蒂姆·罗宾斯 摩根·弗里曼 鲍勃·冈顿 威廉姆·赛德勒 克兰 

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 编剧:弗兰克·德拉邦特 Frank Darabont/斯蒂芬·金 Stephen King

肖申克的救赎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