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看《肖申克的救赎》,我又有了新的体会。除了主人公安迪,我还注意到了典狱长、老布和瑞德三个人物。这四个人,构成了肖申克监狱的四种人。

安迪就不用多说了,满怀希望与坚韧,卧薪尝胆20年,终于越狱成功。

老布和瑞德,我觉得也值得一说。因为肖申克的安迪只有一个,而老布和瑞德,却是其他众多被体制化的罪犯的缩影。如何更好的呈现他们,这也是原著作者和导演一定要改编这两个人物的重要原因。

老布因失手误杀妻子被囚禁了五十年,这五十年里,他早已习惯了监狱的高墙,却对外面变化的世界一无所知,更产生了对原本正常人生活环境的深切恐惧。他在狱中故意绑架别的囚犯,目的只是为了不让典狱长和狱警们放他出去。因为他知道,他出去之后什么也不会干,灵魂和身体也早已经被体制化,他已经离不开肖申克了。于是在被刑满释放后不出一年,他因为适应不了外面生活而产生的深切恐惧和不适,上吊自杀了。

瑞德是安迪在狱中唯一的朋友,也是这部电影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想,导演这么安排,可能是因为瑞德才是我们大部分普通人的真实写照。瑞德熟知肖申克的一切,换做现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体制内万事通,他能给安迪搞来任何东西,包括石头,小锤子(这日后也成了安迪越狱的工具),但唯独缺乏逃离肖申克的勇气,更对安迪所描述的“希望”惶恐不安。安迪成功越狱后,瑞德紧接着出狱,和老布一样,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后也同样恐惧与无所适从,也同样离不开肖申克。但安迪在橡树下埋藏的那封希望之信,和约定在碧海蓝天的芝华塔内欧相遇的诺言,使得瑞德并没有重蹈老布的覆辙,而是穿过边境线,长途跋涉,终究兑现了承诺,也完成了属于他自己的勇气与希望之救赎。

而典狱长,虽然与安迪一样都读过《圣经》,但却从未信仰过上帝,他只是把自己当做上帝和真理,而不去反思自身的所作所为。所以他可以一手拿圣经,一手洗黑钱,道貌岸然用圣经中的戒律来约束众囚徒,行的却是贪赃枉法,陷害杀人的勾当。

安迪,老布,瑞德和典狱长,恰恰生动刻画了这四种人。

这部电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刻画人物的真实与立体。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分析,都可以使我们有所代入、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我们朝思暮想,试图用尽浑身解数去冲破固有体制和环境的同时,有没有审视过自己,你真的是那个安迪吗?

老布出狱了,瑞德也出狱了,可结果呢?到头来还是离不开那座冰冷的肖申克,也离不开恨得直咬牙的典狱长。这正如我们一样,我们一直都想冲破现有的体制和规则,尽可能最快速的到达山顶,但我们从来没有审视过,山顶的生活,真的适合我们吗?

我们改变不了肖申克,更加改变不了社会,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安迪之所以能出狱,除了他20年的坚韧外,更重要的是,人家在肖申克也混的如鱼得水。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

又名:月黑高飞(港) / 刺激1995(台) / 地狱诺言 / 铁窗岁月 / 消香克的救赎

上映日期:1994-09-10(多伦多电影节)/1994-10-14(美国)片长:142分钟

主演:蒂姆·罗宾斯 摩根·弗里曼 鲍勃·冈顿 威廉姆·赛德勒 克兰 

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 编剧:弗兰克·德拉邦特 Frank Darabont/斯蒂芬·金 Stephen King

肖申克的救赎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