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看到关于“怎样的条件才能躺平”的讨论,答案万千。但在《完美的日子》里,我看到了一个不同的角度,沉浸在了他的生活气氛中,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与满足,而这并不是某个财富自由的人的生活,却是一个清洁厕所的大叔,看似很奇怪,细想却很合理。
文德斯在采访中提到,在大流行时期,他在想一切结束之后会怎么样,人应该可以活得不同,他意识到是一个机会讲述一个不想要更多的人,只买一本书,读完再买下一本,专注着自己的生活。
役所广司问他主人公平山先生的过去是什么,他讲了一个奇妙的故事:平山以前也许也是一个成功又富裕的商人,但沉浸在酒精中,厌恶自己的生活,甚至想过结束自己,他想过一种不同的人生,但不知道怎样做。某一天早上醒来,他偶然注意到阳光透过树影照在墙面上,树影的摇晃让他感觉到平和,他突然意识到这一刻只有自己看到,光从百万公里的距离来到这里只为他一人,在这一刻他不再只是万千商人中的一个,他是独特的自我,而这也许就是引导他走向满足与幸福的路。所以他辞去了工作,放弃了所有让他不开心的事物,选择一份基本的职业和住所,只是为了每天可以看到这些令他平和满足的光影,用自己的小相机照下,并感谢光与树。平山自此开始过着一种犹如僧侣般的生活,电影也由此开始。
这也是影片结尾,“KOMOREBI”那一镜的意义所在。
他的生活好像定格在了上个世纪,听着磁带,开着一辆小破车,把APP以为是一家店铺,看似格格不入,但想来这种格格不入,只是外界的看法,而这并不重要。观影的过程是幸福而治愈的,平山的生活犹如一个乌托邦,一个令人陶醉的梦,令人不愿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