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于大光明电影院 和小邵一起看完了大陆的首场,拖延症发作迟迟没有写完影评

完美的日子,不完美的瞬间,影片把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碰撞。想先聊聊低欲望,规律的完美这方面,前期,平山的生活中充满了必然性的安排,这是理想主义的一面,他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不论是工作,生活。生活中几乎没什么偶然性的影响。在这种低欲望,工作生活融为一体的状态下,好像表面上摆脱了鲍曼提出的消费主义的“新穷人”。作为对比是年轻的工友,工友作为平山的对比人物在影片中出现,“没有钱就不配谈恋爱!”,对生活的种种抱怨和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现实主义的一面。但到了影片中期,工友的离职,巨大的工作量压在了平山身上,此时导演架构的两种态度碰撞了。本来愉悦自足的工作状态变成。紧张,厌烦,原本自己构建的低欲望,简单的生活体系崩塌了,平山也在走向工友的状态。故此,我们能看到根本不存在完全对于消费社会“新穷人”的对立面。

“本就没有完美的生活,生活充满了变化。”悲伤,喜悦,痛苦,平山把这些突发事件都尽可能的避开了,投身于愉悦必然性的活动中-“看书” “拍树”。在我看来,导演并没有拍出来平山很热爱这些活动的感觉,他是平淡的,克制的,自我压缩的,并且拒绝接受随机事件—随机到来的侄女,突然紧张的工作,他展示出了一种抗拒,对于自我规律生活被打破的抗拒。他像是作为角色,一种真实世界里的电影角色活着,自己给自己设定了角色的预期,而不是跟从自我去做,当这个预期打破了,从而无所适从。

在此不得不说导演过于理想化了,这种理想化也透露着文艺复兴遗留下来的文化阶级取向,《蒙娜丽莎》一定比非洲部落土著刻画狩猎激情的画像更好吗? 高雅小众的文学 艺术一定比其他的大众娱乐优秀吗? 可能在思维的提升上是这样子的,但我并不能承认这是有高低之分的。文艺的高低之分其实源自“知识话语权者”的构建,他们构建了文艺活动的高低,从而划分人群。我并不是说反对高雅的文艺活动,(当然高雅这个词也是透露着深深的阶级的),而是去进行这些文艺活动从而将自己划分阶层的人,听了几首歌 看了几本书,开始自诩知识分子,实则落入了自我窠臼,往往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我在没工作之前也常常幻想着work life balance的状态,但实际并不如此,生活总是在给我浇冷水。又回想起了大学读到的尼采的观点,尼采作为一名乐观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他把自我放在了第一位,生活本就苦难,而面对苦难的是自我的激情起舞,接受一切的不稳定因素,用自我的激情去面对苦难,在这种抗争和起舞中获得自我价值。现在看来,我还是很认可,压缩理想和低欲望没办法拯救自己的生活。

影片的最后,当偶然性事件和必然性事件交织的一天结束,平山开着车,听着自己喜欢的CD,阳光撒落,这一刻真的很美!


完美的日子Perfect Days(2023)

又名:东京厕所 / 我的完美日常(台) / 新活日常(港) / The Tokyo Toilet

上映日期:2024-11-15(中国大陆)/2023-05-25(戛纳电影节)/2023-12-21(德国)/2023-12-22(日本)片长:125分钟

主演:役所广司 柄本时生 中野有纱 山田葵 麻生祐未 石川小百合  

导演:维姆·文德斯 

完美的日子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