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这是我在影院看过的为数不多的皮特的电影。第一次认识皮特的时候,还是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他从小李子手里抢走了全球最性感男星的头衔,诸如此类吧,具体名称不记得了。人总是有惯性的,比如你先入为主地喜欢一个明星,就会很难接受超越或者挑战他的人,同样的桥段还发生在古仔身上,彼时初出茅庐的他抢走了张卫健的孙悟空的角色。有趣的是这俩人气质上有一丝相似,又都是各自领域中时代的代表性演员。我第一次看皮特的电影是《燃情岁月》,那时候的他年轻又充满野性,仿佛崔斯汀就是他本人,他的那种野性是一种纯粹的野性,不像郭达斯坦森那样只是一个散发着荷尔蒙味道的成年男性。皮特更像一个纯真的孩子,又或者如崔斯汀一样更像是狼孩。在《夜访吸血鬼》中,他与阿汤哥的区别就在于,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脆弱的情绪,他对一切都保持怜悯和尊重。《第六感生死缘》中,他也将那个有些幼稚却很感性的死神演的惟妙惟肖,仿佛那就是人类本应该有的样子,洞悉一切却又始终保持初心。

事实却是,人们往往会在学习过程中,套上理性的枷锁,用规则限定思考的方式,当你随着岁月增长,洞悉一切人情世故,你并不会睿智地放下那些囿于理性的患得患失,反而是排斥感性给你带来的不确定性,以获得最大的利益。于是理性与感性似乎成为一对人类文明的死敌,理性代表智慧和利益,感性往往指向愚昧和风险。

很多人会说看不懂这个电影说的是什么,然后以一种理性的科学知识去深究那些科幻电影桥段的细节,最终会得出这是个烂片的结论。这里可能回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科幻,以及科幻的意义是什么?在德国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教授是研究科幻的,我们是媒体学专业,一起读书的几个同学一直在讨论,科幻算是一种媒体吗?又或者科幻与媒体研究到底有什么关系?科幻可能并不是要去实现或者验证某些现有的科学理论或者假说,他可以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去呈现一个科幻的世界,然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科幻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又或者和所有的哲学一样,科幻探索的是人类认知的边界,在这个范围里,人类的认知是不确定的,模糊的。而这部电影的立意正在于此,他立足于那些宏大的画面,与对人的孤独的描写,抛出了一个拷问:人类为什么要不断的探索,探索到底给人类带来的是更好的生活,还是让人类更加的孤独。这有别于,以往的某些科幻题材,提示的是科学探索的风险,比如《普罗米修斯》所提示的外星生物毁灭地球的风险。《星际探索》提示的问题在于,科学探索的意义也许并没有让人类更好的生活,而是让人类一步步走向更加孤独的生活。甚至于,科学探索的目的地就是虚无。

影片的一开始,主角就在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以确认他的状态是否适合飞行任务,这表现出现代科学的训练已经让人类越发趋向于工具人,他不会自然表达自我的情感,而是在工作准则之下,将情感的收敛视作一种卓绝的表现。仔细回想人类社会的教育,似乎是在帮助人类脱离野蛮矇昧的状态,以完成人的现代性,即标准化和规则化。只有顺应规则做到最好的人才会成功,不管是何种规则。人类一直在朝着与祖先割袍断义的路上狂奔,以科学的名义否定一切与人性相关的本能,换言之,理性凌驾于感性之上。片中,男主的父亲,是一个太空英雄,他象征着人类在太空探索领域的一切巅峰成就。他在与男主相遇时说道,其他人都背弃了当初的理想,他们忍受不了漫长的旅途,他们想要回家。那些想要回家的人代表着人类感性的一面,他们需要家庭需要情感,需要社交,人性始终羁绊着他们前进的脚步,前进是为了去向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然而,当人类从没有去过那个美好的未来之时,也就是当下的时间,谁也不知道那个美好也许只是虚无。

探索宇宙,是人类对自我认知的终极探索,它将揭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问题。然而科学探索也许在通往虚无的同时,也将人类带入更加孤独的时代。技术的进步,信息的爆炸,让我们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扩大了维度,于是我们不再是“时间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的生活模式,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个性化的信息生活,让人的思维与现实生活的圈子越来越分离,我们所爱的人或许并不了解我们在想什么,父母兄弟亲戚朋友,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人类开始以知识认知的不同划分亲疏远近,情感上我们是最亲密的,理智上我们却是陌生人。人类的科学探索将人类的躯壳远远地抛在了脑后。于是我们看见男主身上插着管子,在茫茫宇宙中漂泊,科学也许将他带到了更长的时间维度和更遥远的空间,支撑他活下去的却是找到父亲的这个执念,这个非理性的看似荒唐,甚至被网友嘲讽为“美版爸爸去哪儿”的念头。这个有点类似于《星际穿越》里安妮饰演的布兰德所说的,也许爱也是一种维度,能够穿越时空。但是这部电影诠释的却是另一个角度,那就是科技将人的理性与感性严重的剥离,甚至将他们对立。而这种对立正是人类孤独感的根本来源。男主一边身负拯救地球的任务,另一边却是在多年找寻父亲终于获得回应之后,被组织生生命令不得过问,这是完全脱离人性的要求。他被迫像工具人一样反复读着别人写好的手稿,面对宇宙那头可能是自己从童年时期就渴望见到的父亲,他却不能诉说衷肠。而最终,却是在他放下手稿,开始回忆小时候那些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那些被感性所浸润的无意义的小事,引起了父亲的回应。可笑的是,人类的组织,一边利用他们的父子亲情的同时,一边却又以极度理性的判断认为,这种情感会影响男主任务的执行,并且下了命令要卸磨杀驴。这种矛盾的撕裂的行为突兀地贯穿着整个电影,让人有一种生硬的感觉。电影作为戏剧最具冲突的一部分,恐怕就是男主的父亲见到男主以后,并没有情感上对自己的儿子🈶️多么深刻的愧疚,或是多么煽情的情感宣泄。他更多的是一种英雄式地自我歌颂,他不停的说着,他还要继续探索地外生物的任务,他说那些想要回家的人都是背叛者是懦夫。他更像是一个符号一般的人物,就像男主登船时,船长对他说起他的父亲,就像是一个标签化的英雄。他似乎没有情感,而是一个极端理性化的工具人,他站在了全人类的肩膀上,认为继续探索地外生物是有必要的。他的父亲代表的是人类人性中勇于探索的那一部分冲动,这种冲动带领着人类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不断塑造着人类生存环境甚至是人类本身的内涵和外延。

于是问题产生了,究竟科学探索是让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还是给人类带了更深刻的孤独?是理性给人类生活带了更多的便利,还是感性为人类锚定了生命的价值?就像《危情三日》里罗素克洛饰演的大学教授在课堂上抛出的问题,决定人的命运的究竟是理性还是感性?剧中理性告诉他,他的妻子是杀人凶手证据确凿,感性却让他坚信妻子的清白,让他抛弃一切理性的计划选择劫狱救妻子逃出生天。然而妻子是否清白,最终也没有证据能够真的证明。

生活,总是有着各种理性的规划,却仍然无法排除很多的不确定性。科学的发展一直在走向确定性,而排斥那些不确定的东西。这就让人性中理性与感性的部分开始撕裂。

我们常常会吐槽,父母在朋友圈转发的一些内容,是我们所不屑的,然而却没有意识到,这正是科学带给我们的生活的撕裂。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让我们的文化程度和所处时代的差异性无限放大,这并不是代沟可以简单的解释的。

一方面我们在接受理性的驯化,另一方面我们肉体却逃脱不了感性的因素。比如,我们明明知道吃甜食会长胖,却抵挡不住诱惑,明明知道与一个不门当户对的人在一起会有很多利益的得失,却仍然抵不过爱情。科学也许能改善人的身体,让身体趋于理性,比如男主遇到危急的事情都能够保持冷静,却不能排除感性的最后栖息地,就是人类的情感。男主在太空旅程中的孤独感,不仅来源于一个人的旅行,更重要的是,他经历了他父亲从一个优秀的宇航员,变成了罪犯的过程。换言之,他不仅是肉体上,精神上的迷失让他更加孤独。(值得关注的是,这部片子对社交活动对人的影响着墨很少,这与《荒岛余生》的设定角度有所不同。它更多地关注情感上的孤独,男主他本身就是一个不会与妻子沟通,也不会随意情绪波动的人,而他情感上的孤独,来自于他父爱的缺失,更来自于这段几乎复制了他父亲经历的太空旅程。)

在他出发之前,他一直认为父亲是一个英雄,他只是本能地被利用。然而真相一步步揭开,他发现他的父亲是一个疯子,一个罪犯,甚至杀死了整个船的船员,还要为了探索所谓的地外生物几乎毁灭了人类。他的理性与感性在撕扯着父亲的形象。与此同时,身负重任的他,为了见到父亲的这个执念,无意中害死了三个同僚,成了杀人犯,他的感性在不断的侵蚀理性给他的利益最大化。感性似乎是一个很不值当的东西,一直在破坏着理性苦苦经营的美好生活。漫长的宇宙旅程中,他仿佛重新经历了他父亲的一生。当他见到父亲,他没有对父亲所作所为的厌恶或者是失望,他只是要求父亲和他一起离开,接受现实,或者说是放弃继续探索的念头。最终,他的父亲选择了留在太空中,与他分道扬镳。太空的探索被证明是一种虚无,毫无意义。在这里,他的父亲象征着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渴望和求知欲,而男主和其他的船员则选择了回归人性,回归本真的生活。

设想一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慢下来,牺牲了一部分的物质生活之后,是否人类的精神生活会更加美好,就像影片中男主前后呼应的那句话,不要将注意力放在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上。究竟人的存在什么才是重要呢?在我看来,本片的立意是宏大的,同时又将这种宇宙观用空洞的画面,沉闷的剧情和缓慢的节奏来表现,多数人看这部电影都会有无聊的感觉,没有想象中的激烈的剧情,一切都是兴味丛生,又戛然而止。这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多数时候都是沉闷的,却又不得不继续下去,有时好像是遇到了一些事情,让你以为是有什么奇迹,却又陡然发现一切不过是虚惊一场。就连那个讨厌的人,你随口骂了一句脏话,咒他死不死,结果他真的死了以后,你会发现,自己并没有开心。有人说这部电影居然没睡着看完了,是的,就是如此,即便沉闷,人生也是不能跳过的,即便普通,一生居然也就这么过去了,并没有什么波澜壮阔。

我想起,一个同学曾说,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做一个科学家,他的确最后活成了普通人的模样。就像男主,遵循父亲的教导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宇航员,最终却因为寻找父亲成为了他认知中的反面人物,一个杀人犯。生活往往就是一不小心活成了自己最不想成为的那种样子。往往理性的计算带来的一切好处,都被那些该死的感性的瞬间一朝打破,满盘皆输。

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孤独的,同时绝大部分人也是普通人,学会接受生命的虚无,接受命运的平凡,感受生命中情感的美好,或许才是生而为人最大的价值所在。

有人会说,这种虚无主义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这就好像,很多普通的人很推崇国家的强大,却忽视了个人在整个社会进程中的感性需求。诚然,站在人类族群发展的角度,理性是最佳的计算公式,然而科学探索,不断地以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与感性切割,却一齐摈除了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如果科技进步,是进一步通过现代性的理性训练,让人变成更为撕裂的生物,那么人类科学的进步与个人来说又有什么价值呢?把人类变成功利的趋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的工具,而与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栖息处的感性彻底的切割,如此才是科技发展的最终模样,那么这样的探索最终也会让人类文明趋于灭亡。这也是为什么片子男主的父亲,一直自我剖析,说他让妻子成为寡妇,让儿子成为孤儿,甚至摈弃自己长期所接受的教育,成为一个杀人犯,也要去探索,这样的探索最终带来了人类文明的危机。或许在认知领域的边届不断的开疆扩土,的确为人类文明带来了强大的版图,却也让人类为此付出了更加沉重的代价,那就是与人性的切割,与感性的撕裂,让人们迷失自我,陷入孤独。


星际探索Ad Astra(2019)

又名:星际任务(港) / 星际救援(台) / 星际探险

上映日期:2019-12-05(中国大陆) / 2019-08-29(威尼斯电影节) / 2019-09-20(美国)片长:124分钟

主演:布拉德·皮特 汤米·李·琼斯 丽芙·泰勒 鲁丝·内伽 唐纳德 

导演:詹姆斯·格雷 编剧:詹姆士·格雷 James Gray/伊森·格罗斯 Ethan Gross

星际探索的影评

Gene
Gene •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