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11-14

处女泉:信仰的崩塌和重建

伯格曼的处女泉是我 最早接触的艺术电影之一,记得很清楚是大二下看的,当时看的时候非常困惑,因为基本没有接触过这样的电影。后来别的艺术闷片,包括导演的其它片子看的多了,慢慢明白该如何欣赏这一类电影,所以一直想重温一下这一部 我当时没怎么看明白的电影。刚好我周六晚movie night上 还没怎么放过欧洲电影,所以昨天就和同学 一起看了,看完之后 相比之前又多了许多体会,现整理如下
故事情节很简单,在中世纪的瑞典,一对虔诚的天主教徒夫妇Tore和Mareta,派他们唯一的养女卡琳把圣烛送到教堂,陪同的还有他们家的女仆Ingeri。路上遇到了牧羊人三兄弟,他们对Karin心生歹意,先奸后杀。Ingeri一直以来对备受宠溺的Karin 非常嫉妒,所以在 整个过程中她都在一旁看着 没有制止。 之后三兄弟 晚上找地方借宿,巧合的是刚好找到了Karin父母一家,他们企图把Karin的衣服卖给她父母时,Tore和Mareta 知道了他们就是杀女仇人,然后Tore 沐浴净身 把 三个牧羊人给杀了,完成了复仇。
理解这个故事 的第一个关键点就是,Karin为什么被杀。他们一开始在一起吃Karin带的东西时,气氛很融洽,后来情节突然急转直下 是因为她拿出了那个 里面夹了个癞蛤蟆的 面包,正准备切的时候,癞蛤蟆跳了出来,牧羊人看到之后 一下震惊的说不出话,然后强奸并杀了她。而这个癞蛤蟆 正是 当时Mareta派 Ingeri 去给Karin准备食物,她心里很不爽,于是顺手抓了个地上的癞蛤蟆 夹到了面包里。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电影元素”,一方面,它有着直接和强烈的 视觉冲击,我们能和牧羊人一样感同身受地感到恶心,看到别人给你吃的东西里竟然有一个活生生的癞蛤蟆,还在地上活蹦乱跳,所以你情不自禁想要杀了她。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把这个癞蛤蟆理解为是 Ingeri 给Karin下的咒,导演通过 这个情节设置告诉我们,真正杀死 karin的是Ingeri,而不是牧羊人。
这个又牵扯到 故事的第二个点,Karin 被杀意味着什么,她看似是片里唯一无辜的人(其实并不是唯一,待会细说),Tore和Mareta对女儿无原则宠溺 导致 养女Ingeri嫉妒, Ingeri嫉妒Karin 所以给她下诅咒并且见死不救,牧羊人兄弟 垂涎 Karin美貌 所以占有并且杀害她,Tore冲动复仇以暴制暴又杀死了牧羊人。他们都是有罪的人,而Karin是无辜的,她除了过于轻信陌生人以外什么错也没做。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耶稣的受难,Karin就是耶稣,Ingeri是犹大,牧羊人就是十字架,最后的泉水指代复活。而Tore和Mareta就是普通人,他们犯了罪,Karin以死为他们洗刷罪恶,他们又通过信仰(建教堂)而得救。我觉得影片中有许多细节可以印证这个看法,比如Mareta晚上在床上祈祷 Karin平安无事时,镜头立刻切换到了对面墙上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再比如 Ingeri,她是信仰异教奥丁的,就好比圣经里犹大本来就是不信主的。此外,Karin和Ingeri也有近乎主仆的关系(Ingeri 名为养女实为仆人),类似于犹大是耶稣的门徒。
片中还有个关键的角色,那就是牧羊人三兄弟中最小的那个,他也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但最后还是被Karin父亲杀了。记得他两个哥哥把 Karin杀了后让他 去看着,他在吃剩下来的面包的时候 转头看了一眼Karin的尸体 就立马吐了,之后他还默默地帮忙埋尸体。然后到了Tore和Mareta家里的时候,晚餐祷告时他似乎注意到了什么想开口说活,但被他哥哥堵住了嘴。我的猜想是他 听到的祷告词和 当时在树林里和Karin一起吃时Karin的祷告词一模一样,所以他就意识到了一些什么。之后吃饭时他也 吃不下,边吃边吐。
这些关于这个小男孩的情节都别有深意,我觉得一方面是和他哥哥们形成对比,他还是个孩子,还有良知,见到他人的恶行时会控制不住地觉得恶心,同时也很单纯 不懂得掩藏。另一方面,通过他,我们也对父亲Tore的复仇少了一份同情,他杀了 他两个哥哥,因为他们是直接的作恶人,他很也清楚这么小的孩子不可能对他女儿做任何事,但出于气愤 还是把他摔到墙上,导致了他的死亡,并且是在母亲制止的情况下。这会让我们对Tore有着更复杂的情感,他是兼具神性和兽性的,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人:会犯错也愿赎罪,对信仰有过质疑但也会更坚定。
我看完之后,问另外两个同学的看法,她们都觉得很压抑,但我觉得这是部很温暖的电影。说它温暖当然是因为那个经典的,近乎布努埃尔式的超现实画面:死去的少女Karin身下流出的汩汩清泉,这是伯格曼电影中少见的 非常振奋人心 积极向上的画面。如果我们还记得那伯格曼电影里一个个绝望的,令人心碎的的结局的话:《假面》里的女演员到最后也没有开口,《呼喊与细雨》里善良的女仆被冷漠的一家人赶走,《秋日奏鸣曲》里 最后也没有和好的母女,《犹在镜中》里 病情日渐加重的女儿。
或者至少,我们可以说,伯格曼的质疑向来都太过深刻,以至于我们难以相信,倔强如他,可以接受一个如此坦诚的和解。我有这样的体会是因为注意到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也是我在网上看影评时看到的,就是这片子是改编自北欧的民间故事,在原来的故事中,最后父亲决定建教堂 和 女儿身下流出泉水 这两件事的顺序是颠倒的。这个顺序至关重要,伯格曼把这个顺序颠倒过来 证明他对信仰的态度是坚定的,因为根据基督教义,只有信仰才可以得救,这个信仰是无条件无前提的,不是因为看到有得救的希望 或者期待有神迹发生才去相信。
所以影片最让我动容的一幕不是神迹发生泉水流出,不是Ingeri 拿泉水洗脸,而是 父亲Tore 跪在地上和上帝说的那段话,他质问上帝为什么允许这样的惨剧发生,他不明白,但他紧接着又说了一句 为了洗刷他的罪恶,他要亲手为上帝建一座教堂。这也是我理解的基督教,乃至所有信仰体系的核心, 那就是,信仰这件事是“自证”的,当你有疑惑的时候,你不能期待神给你指引或者直接的答案,只能是有自己心里有答案,这个答案不是寻找或是逻辑演绎而来的,而是一种选择。
在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信仰都是轻信,就好比Tore 不论多么痛苦,看到上帝面对人世间之恶是默不作声,他仍然选择愿意去建教堂一样。 换一个矫情文艺的说法就是,literal意义上的泉水能洗净脸上的污血,心里的泉水才能洗净内心的罪恶。经过信仰的崩塌和重建的Tore 就是经历了一次重生,成为了一个精神上的virgin,他所相信的便是virgin spring,是最为清澈和明亮的。

处女泉Jungfrukällan(1960)

又名:The Virgin Spring

上映日期:1960-02-08(瑞典)片长:89分钟

主演:马克斯·冯·叙多夫 贝吉塔·瓦尔堡 古内尔·林德布洛姆 贝吉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Ulla Isaksson

处女泉的影评

Cone
Cone • 沙和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