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的华贵气质是70年代特有的,萎靡颓废但异常内省。GLAM摇滚不单单是一场音乐革命,而且是一场服饰革命。从此服装确定了在摇滚乐中的重要地位,代表一种风格的思想,从舞台走向街头。(英国,一个产生了唯美主义大师奥斯卡王尔德的国家)

70年代的中国,我们的父母当时正在上山下乡。遥远的英国正在极力的性开放、同性恋、双性恋。这世界真的很荒唐。看过David Bowie的MV《China Girl》,他眼中的China Girl能让人笑掉大牙,顽皮、并且十分开放。在镜头中能看到,他们眼中的中国是陈旧而神秘的。文革似乎也变的非常离奇的伟大。David Bowie和Eno都是不折不扣的东方迷,在70年代最神奇、最令人好奇的当数中国。

一个中国人去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我第一次感受到中国竟如此伟大而难以触摸。记得格林纳威的《8 1/2女人》片尾,字幕升起,歌声没有消失:“坐一艘大船,去那遥远的中国……”
Brian Eno 74年的另一张专辑《Taking Tiger Mountain (By Strategy)》记录了当年的视角,这张专辑名的中文翻译大家非常熟悉——《智取威虎山》。

《Taking Tiger Mountain (By Strategy)》的风格是《Here Come The Warm Jets》的延续。同样是一张相当棒的五星专辑。这张专辑相比《Here Come The Warm Jets》音乐性上纯化了许多实验因素。许多首都是钢琴伴奏,特殊音色寥寥几笔但非常悦耳动听。这是一张纯净的心灵之声,尤其歌声灵透无比。更加的深而且静,东方因素更强。但是这是一张解放思维观念的专辑,歌词部分突出了闲适生活的苦闷,在呼喊幻想式的唯美生活。带有Eno强烈的个人风格:拼贴、艰深难测。

《Burning Airlines Give You So Much More》想象女王在访问中国途中的见闻和对于间谍的讽刺。非常好玩。《Fat Lady of Limbourg》的和声非常内省,能听到领衔bass、sax、以及中国锣的精妙配合。Eno想象中的中国纯美的像钢琴,带着薄雾和湿润的空气。《China My China》中他写道: “一个薄雾的清晨,中国那么遥远…… 在果园里,姑夫和姑妈作着他们的游戏……”. 但又非常的自闭: “中国,我的中国,我漫步你周围你一直在那里。

长城将困住你自己。
一千年来你一直受人控制。
那些小孩子穿的全部像水手一样(何勇,记得吗?)
看看同名的《Taking Tiger Mountain 》怎么写?,又是缓慢的钢琴,唯美的调子:

“攀登,我们攀登。
我们怎样攀登?
oh,我们怎样攀登?
在星空上,
威虎山,
穿过雪地夺取这条道路。”

+++++++++++++++++++++++++++++++++++++

以上一段是摘录网上介绍70年代GLAM ROCK的音乐人及对中国的看法的文章。西方音乐家对中国一知半解甚矣!

从二战以后,美欧逐渐开始复兴。因为没有战争和封锁,其经济和文艺复兴的速度很快,开放度也很大。如音乐方面,摇滚乐的兴起,更是带给年青人以精神上支柱和力量。应该说摇滚乐是流行音乐的驱动力,正是有一代代的摇滚乐被年青人接受,渐渐就沦为流行乐了,再有新的音乐方式出现。欧美每年都有很多大型摇滚音乐节举办。而在中国,你看看有多少人对摇滚乐了解?一谈起摇滚乐,中国人只知道崔健,悲哀。

一说起流行音乐,大家记得邓丽君。改革开放以后,是邓丽君带给中国人以春风拂面般的音乐享受,可这种小小香港的流行音乐放之全球音乐来说,又算的上什么?可怜现在还有那么多的学生、青年、中年人对港台的新歌老歌、新偶像老偶像崇拜、追星。可怜啊。我承认我也是听港台流行音乐成才起来的,但我走出来了,重要的就是走出来。我接触到了更多的世界上更好的音乐——就是这些不为主流媒体或中国的主流媒体炒作的真正的好音乐。所以我对自己很满意了,所以我觉得现在这些追星的听着那些港台垃圾音乐的年青人很可怜。现在中国的年青人都在看“超级女生”了,连大人也看,这就是没受过良好音乐熏陶的中国大人们,怎么指望你们为孩子们树立什么音乐榜样?借何祚庥一句话:“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了呢?”。

作为中国人,真的很不幸,八年抗战战胜日本后,是内战,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又是被国际上封锁。70年代我们国家还在文革,唯一的音乐欣赏就是样板戏。服饰上都是绿一色的军服或中山装、卡其布,脸上搓点粉就是小资产阶级思想,要被人嘲笑。算一算,从1937年到开革开放,或1945年到现在,大半个世纪呀,中国在干什么?中国在被人欺负!自己内斗!唉,这是一种无奈吧。创造了意识形态高于文化的一代人。

前几天,看一部电影《划痕的岁月》,里面的学生们在课间评论各国电影:“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明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中国电影,新闻简报。”那个年代的人,能看点《地雷战》《南征北战》就很满足了。呵呵。

2008年就是北京奥运会了,不知中国的奥运组委员的宣传机构会否邀请外国的顶级音乐人来,来做一些宣传北京奥运的音乐。我想,应该在进行了吧,时间紧了呀。奥运会不是纯粹为了拿金牌和争钱的,真正挣钱还是最近几年才开始从洛杉矶奥运会起,以前的奥运会都是很纯洁的。

奥运会应该是一个世界和平、民族团结的盛会,对于北京来说,更是一次中西方文化交流、增进相互认识的机会。

2004年雅典奥运会办的不错,其开幕式和各方面的音乐宣传都很好。是否是西方和西方容易沟通呢?!但对于神秘和古老的中国,为08年北京奥运做音乐应该是很大的挑战和荣誉。

有一张宣传雅典奥运会的专辑中,有四大洲、15国巨星合作,亚洲的好像没有,东方人要渗透进西方的文化中,还是有隔阂存在的。有这些大牌顶级音乐人在为雅典奥运宣传,奥运会怎么能办不好?06年德国足球世界杯我相信又是一次盛会、对音乐来说,同样如此。

08年奥运,中国会否同样是音乐的盛会?如果开幕式请点张艺谋、袁德旺这些中国导演来导,演唱会请点郭峰、那英来唱歌,这就不是全球性的盛会了。大家说,是不是。70年代的西方音乐人对中国是一知半解,而现在中国是否也应该把这些顶级音乐人请进来,中国的音乐人走出去呢?道路很漫长,我们还在起点……

70年代,Celebrate years,中国错失的年代。有兴趣了解70年代世界音乐文化的人可以看一部电影《velvet goldmine》(天鹅绒金矿)。

天鹅绒金矿Velvet Goldmine(1998)

又名:紫醉金迷(港) / 丝绒金矿 / 纸醉金迷

上映日期:1998-11-06片长:118分钟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 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克里斯蒂安·贝尔  

导演:托德·海因斯 编剧:James Lyons/托德·海因斯 Todd Haynes

天鹅绒金矿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