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lvet goldmine天鹅绒金矿》,一部讲述七十年代glam rock的电影,故事以David Bowie、Lou Reed和Iggy Pop为原型,带没能赶上那个年代的我们重新感受七十年代glam rock所散发的迷人魅力。就算你不喜欢这个故事,但是里面的服装和音乐是不容忽视的。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奢迷颓废,纸醉金迷,肆无忌惮地张扬着青春的色彩,令人迷醉,很容易就沉溺其中。衣着大胆,举止突出,恣意潇洒地挥洒着最宝贵最迷人的青春。他们可以很轻松地毫无顾忌地说出为主流思想所不齿的性取向,可以大胆地穿着鲜艳的女性服装烫染怪异突出的发型走在大街上,可以在舞台上脱光所有衣服尽情嘶喊显示出最真实的自己。这一代的年轻人颠覆了传统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开创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无与伦比的时代。
六七十年代人才辈出,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开拓者和革新者,星光熠熠,其光亮一直照到现在,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音乐。经典不会褪色,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发增加它光亮的色泽,时隔几十年的音乐现在听来依然是沉迷感动。而他们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一张张经典的专辑和音乐的伟大革新,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对自由的追求,对个性的张扬,对政府权力和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反抗。
六七十年代,风起云涌,伴随着各种社会运动:反战、黑人民权、性解放……一场又一场,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底线。摇滚表达出年青人在精神上的诉求,同时引导着他们去反抗现存的体制。虽然这样的生活看着很混乱很堕落,已经不足以用“放荡”二字来形容了,而性和毒品的泛滥也一直为人所诟病,但不能否认的是,它是真实纯粹的青春的一种写照,躁动不安,渴望冲破限制打破既定规则,撕掉伪装表达最真实的想法。性和毒品是年轻人对社会的一种反抗,越是禁忌就越想靠近,越是被主流唾弃就越想去做,与一切世俗作对,冲破传统道德观念,这就是恣意妄为无所畏惧的青春。奇装异服与惊世骇俗的言行举止无非是想突出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拥有自由表达的权利,而不是为了所谓的社会规则而压抑个性。glam rock模糊了性别,在其华丽的装束与音乐下,是一颗颗挣脱束缚张扬个性的心。

《天鹅绒金矿》演员选得很成功,小乔和伊万,绝佳的组合。
Brain涂口红擦胭脂,一袭长裙,风情万种,媚态十足。盛名的brain,,沉沦的brain,迷失的brain,千变万化,一回头浅浅轻笑依然颠覆众生,真是无可争议的妖孽一枚。我觉得这是乔纳森演得最好的一个角色,以至在看他的其他电影时总想从中分辨出Brain的影子。小乔在最好的年龄阶段碰到了这样一个角色,不早不晚,刚好赶上成就了一个经典。Brain年轻气盛,敢在大众面前承认自己是双性恋,唱着摇滚的同时笑着说摇滚其实就是妓女。在万人景仰中迷失,又让人跟着一起沉沦。
伊万在里面的造型酷似柯本,Kurt,Curt,一个字母的差别,这难道还不是导演故意的么,特别是有些镜头真的让人错觉这就是柯本。Kurt 刚出场也就是Brain第一次见到他时的那场演唱,我们也跟着Brain 一起沉沦了,惊世骇俗,光芒四射,散发着最真实的质感。他在舞台上为所欲为,激发了人们心中最原始的欲望。他很好地诠释出了摇滚的精神,不被商业所摆布,追求生命中的所有真实。也许他粗野大胆的第一次出场也就注定了最后的结局,不为主流所容纳。
要感慨一下,贝尔当年是多么的青涩,刚出道的什么都茫然不知的带着傻气的小青年。所以时间流逝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沉淀出一种独一无二的气质。多少年的时间才磨炼出蝙蝠侠的强大气场,其实他也有那么萌的时候。

这部电影看完了会让人觉得很难受。它精致奢靡的下面却流淌着深深的无奈与悲哀。我永远都记得,Brain在和Kurt决裂后,偷偷地去看Kurt的演出,Kurt摆脱了商业上的束缚,依然在舞台上呈现最真实的自己,他就这么一直看着他。虽然明知不可能,却在心中暗暗期待着,这个时刻,Brain会冲上台去,抱住Kurt,然后两个人再一起对抗整个世界,擦出热烈的火花。但是,Brain看着Kurt,默默地转身走了。那一刻,那个勇于冲破一切束缚敢让大众跟着自己走的Brain消失了,剩下的就只是一个空壳,日日夜夜沉醉在酒精与女人当中。它很残酷地告诉我们,他们不仅仅没能改变这个社会,最后反而改变了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在一场最绚丽的梦中清醒过来,然后投奔主流的怀抱。最终,什么都没有改变。《天鹅绒金矿》是一曲摇滚的悲歌,让人觉得在现实面前是如此沉重。
六七十年代,是希望不断滋生的同时也伴随着种种破灭。summer of love的主题曲是all your need is love,他们呼喊着用爱与和平来取代压迫与专制,但是苏联的坦克却无情地碾碎了他们的幻想,布拉格的街道上充溢着专制与暴力,还有尚未结束的越战,美国的屠刀砍向了手无寸铁的越南平民。当现实与理想背道而驰,那一句句热烈的呼喊就好像沦为了没有任何用处的口头空号,所以,伍德斯托克是否只存在于人们的梦中。也许他们所感到的最大悲哀就是,摇滚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它唤醒了很多人反抗的意识,但它仍然改变不了这个充满着不公平与暴力的世界。是不是正是因为这种对现实的无力感,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在酒精和毒品中寻找安慰。动荡不安的年代,摇滚却承载不了那么多的期待。但是我们却如此地需要它,来提醒自己渐渐被现实消磨掉的信仰。它不能够改变世界,却可以改变个人,让我们怀着真挚的信念去抗争,改变这个并不太好的社会。

很多人视David Bowie的音乐改变为一种背叛,他亲手埋葬了他创造的一个辉煌的时代。Brain在堕落的生活中沉浮了数年,最后收起了所有的年少轻狂和青春叛逆,一个彻底的转身成为了逢迎讨好的流行歌手,这就是Todd对Bowie的默然的愤慨吧。Kurt 最后的那句:“我们本来是想改变世界的,最后却被世界所改变。”也许这句话就是最好的解释吧。懵懂的童年之后的青春,才是生命的起点,迷茫却充满了期望,而生命是一项漫长的马拉松,年少的激情不足以维系整个长跑过程,当岁月磨平了冲动热血,生活就如同一滩死水再也泛不起一丝涟漪。最终还是无奈地被世界改变,成为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一员。
Bowie,七十年代摇滚精神的象征,但我们不能指望他是永远的Ziggy。其实如果他永远束缚在Ziggy的形象当中,我们也是会由习惯到生厌的吧。他后来怎样我们也无需介怀了,记住他曾经开创的那个华丽的时代就够了,至少我们还可以去怀念。

最后回归到这部电影的原声吧,首首经典,大爱啊。Todd下足了功夫,请了Placebo、Roxy Music等乐队。最强悍的是组成了一个临时乐队the venus in furs,以velvet underground的一首歌来命名的,以此对这个影响深远的乐队表示深深的敬意,据说当时velvet underground专辑的销量只有区区几十张,但是买的人后来都成了摇滚巨星。the venus in furs这个临时乐队汇集了Radiohead,suede,Placebo等等乐队的组成人员,九十年代英伦的一个缩影,在这一串都是我喜欢的乐队的名字面前,心潮澎湃。这样强悍的制作班底,不可多得的合作,不知还有没有机会再让他们聚在一起,应该不可能了吧,物是人非,转眼Suede不知解散了多少年了。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喜欢过摇滚的人都纠结过摇滚的意义这个问题。曾经对它赋予了过高的期望,但它真的就只是一种音乐形式而已,它承担不了我们那么多的精神寄托。有一个命题叫做“摇滚可以改变世界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如影片结束Kurt那句话“我们本来是想改变世界的,最后却被世界所改变。”深爱六七十年代的音乐,那时有无数音乐人自杀,是否因为他们也意识到了他们无法做出任何改变,就算是撕心裂肺的演奏也只能在刹那间唤起所有人的激情,然后就开始消散,一夜醒来,这个世界依然如往常般运转,处在底层的依旧在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处在高层的依旧灯红酒绿声色犬马,所以它究竟改变了什么呢。我一直觉得摇滚是很单纯的,但悲剧的是它处在一个并不单纯的环境下,理想化是禁不起碰撞的,电光火石之后一地残灰。

但摇滚除了宣泄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吗,也许下面的这个致辞就是最好的回答。
03年格莱美奖颁奖典礼上,Rage Against the Machine吉他手Tom Morello对the clash主唱Joe Strummer的致辞。
“ 我很幸运,青少年时期有机会在芝加哥亲眼看到冲撞乐团的演出。那是改变我生命的一次经验,我以前都是买那种上面有很多花哨图案的重金属T恤,但是这次冲撞的T恤却很不一样。上面只有几个小小的子写着“未来并非命中注定”(The Future Is Unwritten)。
当我看着冲撞乐团的表演,我立刻便了解这句话的意思。他们的演出是如此富于激情,如此饱含深刻的信念,目的和熊熊燃烧的火焰。现场所有听众的都被紧紧凝聚起来,以至于似乎没有什么是我们不能做到的。那一夜,我被冲撞乐团彻底地改变,被政治化,并充满无比的能量。我知道,未来并非命中注定。台上的乐团和我们这些乐迷将一起打造未来。
冲撞乐团没有可以与之比拟的同侪。因为挺立在他们风暴中心的是二十世纪音乐的最伟大心灵和最深刻的灵魂——主场Joe Strummer。Joe Strummer在2002年12月22日过世了。
当他演奏时,他让所有人感受到这个世界可以被一首三分钟的歌改变。他是对的,这些歌曲改变了许多人的世界,而我绝对是其中之一。他的歌词蕴含愤怒和智慧,并且永远在表达弱势阶级的心声。
在冲撞乐团的国歌White Riot中,他唱到:
Are you taking over or are you taking orders?
Are you going backwards or are you going forwards?
你是要主动掌握世界,还是要接受别人的控制?
你是要不断前进,还是要一直倒退?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我把这四行字写下来,贴在我的冰箱上,并且每天自问这些问题,直到今天还是如此。
事实上,冲撞乐团并没有真正离开我们。因为每当一个乐团关心他们的歌迷甚于他们的银行账户时,冲撞乐团的精神就在那里;每当一个乐团认为每个生命都是那么有价值时,冲撞乐团的精神就在那里;每当一个流行乐团或是地下乐团真诚唱出他们的信念时,冲撞乐团的精神就在那里;每当人们走上街头阻止一场不正义的战争时,冲撞乐团的精神就在那里。
向他们致敬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实践冲撞乐团的精神,是每天早上起来时,你知道未来还没有被决定,未来仍可能是属于人权,和平和正义,而这完全依赖我们如何实践。
对我而言,这就是冲撞乐队的意义。他们结合了革命性的音乐和革命性的理念。他们的音乐启发了无数的乐团和乐迷,我不能想象我的世界没有他们会变成什么样。”

The clash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七十年代的朋克乐队,《London Calling》的经典毋庸置疑。所以那真是一个牛人扎堆光辉灿烂的年代。我想,摇滚虽然并不能作为一种很有力的改变世界的武器,但却依旧有着深刻的意义,这个意义要由每个人自己去定义。对于我而言,摇滚就是用来点燃生命中的热情,在越来越现实越来越焦躁的社会中也还能存着一点理想主义。

天鹅绒金矿Velvet Goldmine(1998)

又名:紫醉金迷(港) / 丝绒金矿 / 纸醉金迷

上映日期:1998-11-06片长:118分钟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 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克里斯蒂安·贝尔  

导演:托德·海因斯 编剧:James Lyons/托德·海因斯 Todd Haynes

天鹅绒金矿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