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08-03

乡愁:无解的乡愁

塔可夫斯基1982年在意大利拍摄的作品《乡愁》是塔可夫斯基最为人称颂的一部作品,《乡愁》是塔可夫斯基第一部出国拍摄的电影作品,也是第一部没有经过苏联当局审查就发行的电影作品。在这部影片中,塔可夫斯基将情绪化隐喻的设置和情感氛围的构造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所有的个性化理念,无论是在之前作品中赞颂的部分,抑或是遭受限制而从未展现的部分,在《乡愁》中都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

电影的主要情节并不复杂,《乡愁》讲述了一个苏联诗人安德烈·戈尔恰科夫(与塔可夫斯基同名)去意大利的一段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这位苏联诗人去意大利的目的,是为了收集19世纪一位叫别列佐夫斯基的俄国农奴音乐家的生平资料(历史确有其人),好根据他的生平创作歌剧脚本。这位俄国音乐家当年也有生活在意大利的经历,他被农奴主派到佛罗伦萨学习,学成后召开了几场成功的音乐会,但后来因无法忍受“异国土地的寒气”而回到俄罗斯,但最终却发现自己因为身份的卑微,终究无法在祖国立足,郁郁而自杀。诗人在一座小镇体会别列佐夫斯基的生活,却意外结识一位曾因相信世界末日而将家人关在家中7年,如今终日行径言语疯癫的傻子多米尼克,诗人拒绝了同行的意大利女翻译的示爱,而去理解体会多米尼克那不为人所理解的救世信仰,这种信仰深入内心世界深处,甚至于无法代入现实,但却真实而坚定。多米尼克坚信如果有人能擎着一株烛火走过当地的温泉,而烛火不熄,世界将会得到拯救。但作为当地的“疯子”,多米尼克已经失去了进入温泉的权利,所以,他把一株蜡烛交给了理解自己的戈尔恰科夫。影片的结局是多米尼克在罗马宣讲3天3夜后自焚。而戈尔恰科夫在已经干涸的温泉池中,手持蜡烛,小心翼翼,在数次失败后终于将烛火放在了温泉池尽头的石壁上,而自己却因心脏病永远倒在了那株摇曳的烛火旁边,倒在了异国的土地之上。

影片探讨的重点是信仰,是在外界阻拦之下依旧能够坚守内心的信仰。不论信仰的正确与否,一个有信仰的人和无信仰的人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没有信仰的人只是终日毫无意义惶惶度日,而信仰赋予了一个人的生命以光彩,也许信仰的内容本身毫无意义,但是坚守信仰的过程给予人生以方向和目标,使得一个人的生活有了前行下去的理由和意义,其便超脱于只识漫无目的、放荡度日的行尸走肉之上,所谓的世界末日并不是世界的毁灭,而是精神的迷失。多米尼克通过极端的自焚宣扬自己的警世预言,去弥补现世生命的残缺,给予世人以精神的震撼;戈尔恰科夫通过对他人信仰的牺牲,使得自己空虚、迷失的内心世界获得了充实的8分钟,正是这最后的8分钟,使他人生的意义得到了升华。这一切都是基于精神和思想层面,基于一个人本质的内核,而非现实的事物,也许他们两人的死没有任何现世意义,但对于他们死前一刻的内心而言,灵魂已经得到了充实和升华。

影片的另一层面即是片名,戈尔恰科夫对于音乐家生平的探寻,对于多米尼克的关注,都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体会他人的生活,而他个人的内心世界却是空虚的,他以这种方式去追寻一个满足个性需求的生活,所以他离开了故乡,也在这个过程中他接受了意大利,却无法忘记自己梦中的故乡、妻儿。他在道德和内心、异乡和故乡的冲突中,陷入了无法挣脱的精神危机—这就是所谓的“乡愁”。

而“乡愁”,这个看似与情节毫无关系的名词,塔可夫斯基在影片中对它的定义不单单是离乡而愁,而是因乡而愁。一个人即便身在家乡,当自己内心对理想、爱情、自由或是其他的诉求受到了故乡环境的阻碍,乡愁便产生了。这种愁苦是人在一对矛盾下的内心感受,一方面是故乡对个人诉求的阻碍,另一方面是对于故乡的眷恋情怀,人们深陷其中,难以抉择,故而忧愁。别列佐夫斯基在故乡受到了阶级地位上的打压而无从施展技艺;戈尔恰科夫在故乡沉郁压迫的环境下,生活空虚迷茫;而我们的导演塔可夫斯基,在故乡受到了排挤和否定,艺术理想无以实现。他们都深深的爱着自己的祖国俄罗斯,却也受到了故乡现实环境的阻碍和限制,所以,真正的乡愁,是一个选择,一个几乎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抉择—遵从个人的理想,还是坚守对故乡的情感。

对于在乡愁之下的抉择,塔可夫斯基有十分抽象隐喻的表述,戈尔恰科夫在为他人牺牲后离世,以自身生命和灵魂的升华超脱于乡愁之上,弥补了因忧愁而空虚、迷茫的内心;同时在影片中也揭示了十分现实的两种观点和态度,别列佐夫斯基在深深的乡思之下回到祖国,却最终不堪命运而自杀;而塔可夫斯基本人,在整理浏览本片拍好的素材时,逐渐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在对故国土地和亲人的思念与个人使命和理想追寻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最终在难以排解的愁苦中终了余生。

《乡愁》的主题是每一个人蕴藏在内心深处的愁苦,在塔可夫斯基营造的情绪氛围之下,观众切实了角色的愁苦,也联想到了自身的哀愁,但这并不足以使之成为塔可夫斯基最伟大的作品。影片在更深的层次上将对这种愁苦的解读和思考,上升到了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探索上---其实每一份愁思都是一种信仰。一个人会为现状而愁,就意味着他依旧在坚守着实现理想的诉求,一种打破束缚赢得内心解脱的信仰,那么一个人的生活便不至于死气沉沉,人的一生便有了继续进行下去的理由和动力,影片不是在探讨乡愁的本质,也并非解开乡愁的方式,而是在如此难以抉择的愁苦之下,一个人会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以及审视和面对自己的内心。

《乡愁》的表现方式是塔可夫斯基作品中比较隐奥晦涩的,一千个观众,可能会有上万种感受和理解,我只是提炼出了一些塔可夫斯基本人明确过的主题特点以及观众理解的共性。对塔可夫斯基的电影评论是相当困难的,没有客观参考,只能凭着主观的体会去理解、钻研,因而上述评论会有个人理解的谬误,大致参考些许即可。

也许没有谁可以在生时靠着自己就能解开乡愁,但对塔可夫斯基本人而言,怀着乡愁而终,也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尽管塔可夫斯基决定永不返回自己的祖国,但他从未怀疑过自己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他将自己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无私的奉献都融入自己作品的影像之中,作为献给俄罗斯母亲最后的礼物。他也没有碌碌无为的离去,他用《乡愁》和《牺牲》两部作品作为自己电影艺术道路上最后的铺路石,为无数后人开拓了崭新的艺术领域和精神境界。

乡愁Ностальгия(1983)

又名:怀乡 / Nostalghia / Nostalgia

上映日期:1983-05-17(戛纳电影节)片长:125分钟

主演:奥列格·扬科夫斯基 厄兰·约瑟夫森 多美兹亚娜·佐丹奴 帕特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编剧: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Tonino Guerra

乡愁的影评

Hiei
Hiei • 烛光
Dune
Dune • 摘抄
Zoe.
Zoe. •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