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玉在前,对我来说美版太垮,但这在好莱坞大获成功,只能说在电影艺术领域,审美是多元化的。

港版美版无间道在各自的文化语境中都获得口碑、票房与奖项,却在他国遇到不同的评价。基于这样丰富完整的研究素材,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可以开一个关于IP跨文化传播的课题,从中美文化的审美取向和思维模式来分析人设、情节、镜头语言的差异化处理,以及电影(特别是商业片)该如何定调才能受到目标受众的欢迎。

1)中文语境中,相较于研究事物的本质,儒家更偏向于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港版对于人物的塑造也在很大程度上落脚于构建各角色之间的关系,例如对于陈永仁与黄sir、陈永仁与傻强、陈永仁与韩琛、黄sir与韩琛、刘建明与韩琛、(第二部中)大嫂与韩琛、大嫂与刘建明的关系塑造得十分立体。他们在电影里彼此联系,都有存在的意义都不是多余的,且每个人都有亮面有暗面,所以无间道系列才可称之为出色的群像片。美版弱化了两主角以外的所有角色,人物之间的关系也被削弱。首先大嫂这个角色感觉是强行加的,除了展现frank好色之外,对于剧情没有任何作用。其次警局里以及黑帮里一众警察与喽啰都沦为背景板,非常扁平化的人物,无法称为群像,比如黄sir与傻强领盒饭的片段,在港版中是处理得非常成功的接连的两个高潮(当然配乐与演技也起了很大作用),而美版大大弱化了,导致他俩死的时候轻飘飘的,对于我这个观众而言,内心毫无波澜。美式思维下,观众可能更在意超级英雄本身吧,无论是小李子还是呆萌,在片中都寻求价值认同身份认同,小李子想摆脱匪帮家族想做个好人才想考警校做警察,面试被Dignam吐槽那段就很真实,而呆萌醉心升职,一副完美简历靠谱模样受上司青睐,住进新公寓里眼睛都亮了,找体面的医生结婚,竟然还要求老大lay low不要轻举妄动以免自己在警局不好做人,虽是警匪黑帮片但处处美国主流价值观,主角都在努力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台词上,港版个个文艺男,有人说这样拿腔拿调,但我觉得港版台词更好品,有许多隐藏内容可以挖掘,也有助于人物的塑造与情节的推动,而美版里个个话痨燥男,直白,且f*连篇,从台词上无法展现各人物的差异性,不过美版依靠密集的台词与快速切换的镜头推动了电影节奏,制造了冲突感,火药味很浓感觉人物常处于暴走状态。可能美国观众更喜欢快节奏的叙事吧,但我觉得这样一股fastfood味道,像被人往嘴里硬塞了一个食之无味的汉堡。

概念上,“无间道”源自佛家用语,港版也是围绕此概念展现人物永坠无间地狱的煎熬状态,这个概念在第二部第三部里得到更深的诠释(在韩琛、倪家、刘建明身上都有深刻体现)。美版“the departed”如果按照“死者”来译,或许是指主角是行尸走肉?有待商榷,不知这样的理解是否到位?比较之下,港版立意更深,加上港版有时代背景,有体现97前后港人对于身份认同的困惑。

3)剪辑上,美版无间风云无长镜头,基本是快节奏的剪辑,而港版是有空镜的,还有一些展现环境与氛围的镜头;画面色彩与服饰上,美版算是标准美式复古风吧,还是有浓郁颜色出现的,而港版整体是蓝黑灰黑滤镜的,私以为港版的处理在视觉效果上更成功,强化了无间地狱般的阴郁感;配乐上,港版实在太出彩了,刘建明陈永仁同坐一条沙发听音响里蔡琴唱歌,以及黄 sir从楼顶下坠的那段,加上BGM,加上伟仔的眼神,封神了,而美版配乐存在感为0.

当然这也跟导演个人风格有关,如果这片子交给昆汀拍的话又会不一样,昆汀倒是可以倒腾出一点血腥又旖旎、又酷又惨的氛围感。不过昆汀也很难拍出那种隐忍感,昆汀的人物也是不吐不快类型,加上昆汀老爱炫技以展现自己的牛逼(毕竟从姜文那儿学的这个让他大受震撼的中文词,理解之后得显摆一下)。


无间道风云The Departed(2006)

又名:无间行者 / 神鬼无间 / 美国版无间道

上映日期:2006-09-26(纽约首映) / 2006-10-06(美国/香港)片长:151分钟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马特·达蒙 杰克·尼科尔森 马克·沃尔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编剧:威廉·莫纳汉 William Monahan/麦兆辉 Alan Mak/庄文强 Felix Chong

无间道风云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