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众对这部上映于2006年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无间行者》一定怀有特殊的感情。影片根据享有世界名誉的香港经典电影《无间道》三部曲改编。
在写这篇影评时,这已经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了,结合反复拉片,并盘点了马丁斯科塞斯的生涯作品,得出了一个结论:《无间行者》是马丁斯科塞斯的集大成之作。
华纳发行了此片,在当年获得3亿全球票房,最终也获得了奥斯卡等美国主流奖项的认可。当就能因此把这部电影简简单单归为成功的商业片吗?当然不是。纵观马丁斯科塞斯的所有作品,会发现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学生”。马丁的所有影片能够为了剧情的发展.情绪的堆叠.人物的塑造而打破叙事的严谨性。例如:《出租车司机》本来是围绕着崔维斯的视角进行封闭性叙事,但为了让皮条客斯波特和雏妓艾瑞斯的形象更饱满立体,斯科塞斯为他们增加一场两人在房间跳舞的戏,从而放弃了叙事的严谨。《爱尔兰人》以坐在轮椅的弗兰克的独白开始,画面一转来到了老年时期的他与好友罗素分别带着各自妻子参加婚礼,当在路边停下时,两人看着对面的加油站。画面再一转,又变成中年时期的他们第一次的相遇,此后为了解释人物前史,比如弗兰克年轻时当兵的经历,又会闪回。电影便带有了生命力,不拘泥于时空,而任意跳跃。多维度的情节发展已然提供给观众多角度的观察。
那么,马丁斯科塞斯电影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叙事策略,而情节编排就得得益于剪辑。在《无间行者》中你能看见画面与画面之间有时会出现跳接,情节与情节之间有时会被打乱顺序。
要从这个角度,读懂这部电影,得从维拉法梅加饰演的女心理医生玛德琳的那张童年照片说起。这张照片出现两次,第一次出现是在玛德琳抱着堆满杂物的纸箱搬进了警察男友科林的家中,而科林的扮演者正是马特达蒙。接着马特达蒙从箱子中拿出的女友的童年照,看了一眼,便放回去。抱起整个箱子朝卧室走去,还一边说道:“你不能把相片挂在客厅墙上,因为有客人要来,应该把它挂在我们的卧室里。”言外之意就是开玩笑地宣布玛德琳是这个家里的女主人了。紧接着就是杰克尼克尔森饰演的黑帮老大卡斯特罗打电话给科林宣称“要抓住隐藏在自己手下的卧底。”科林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手下的人填写好身份信息。”于是便有了后来那张写着“citizen”的信封,信封里装着卡斯特罗所有手下的身份信息,当然其中也包括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所饰演的比利的,他便是潜伏在卡斯特罗身边的警方卧底。
在搬家戏之后,填写身份信息的的戏之前,还简短有力地交代了比利发现“卡斯特罗是FBI的卧底,长期与FBI有暗线交易”的过程。而在搬家戏之前,由于长期卧底工作而精神面临崩溃的比利和心理医生玛德琳在咖啡馆约会,他让玛德琳谈论起她与男友的爱恋生活。在填写身份信息的戏之后,画面来到了夜晚比利又冒雨来到玛德琳出租屋中,看见她正在搬家,把杂物当放进那个纸箱中,他又向墙上一瞥,此时玛德琳的童年照第二次出现。随后两人在讨论搬家这件事中,开始亲热起来并发生了性关系。此时观众可能会有多个疑问:玛德琳不是早就已经把所有东西都搬过去了吗?她搬家的时候,已经把照片拿到男友科林的家中了吗?为什么照片会在出租屋再内出现一次?为什么已经有男友的玛德琳会和比利做爱?
其实马丁斯科塞斯早已把几场戏的顺序打乱了,并且重新排列组合了。而不断给那张照片的特写就是联系这几场戏的逻辑的一个提示。而符合逻辑的排列是:咖啡馆约会→夜晚冒雨来到玛德琳家中→搬家(科林给卡斯特罗出主意抓卧底)→发现卡斯特罗是FBI的线人→填写信息。
那么斯科塞斯为什么要打破线性叙事呢?比利与玛德琳做爱之后,下一个场景是科林与上司一边打高尔夫球,一边谈起“婚姻与性”的话题。似乎导演给出了这样编排的合理答案。比利与玛德琳之间的性关系,科林与玛德琳之间的情侣关系,性更是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玛德琳剥香蕉和色情影院的符号,结合科林的天主教背景(斯科塞斯从小受天主教的影响,认为性是耻辱的,所以造成了长期的性压抑,当本片谈到“性”时,科林的经历也许就是斯科塞斯的经历),都指向科林也许是个性无能。两人的性格也是有迥然差异的,当上司威胁比利随时可以将他的档案删除,沦为真正的混混时,比利敢于对权力进行反抗;而当卡斯特罗威胁科林“要找人强奸你女友”时,科林选择了隐忍。玛德琳成为三角关系的纽带,同时也被夹在两个男性角色之间,于是生活中充斥着谎言与无常,这是本片的主题。而电影结尾比利与科林的恩怨更像是雄性与雄性的争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斗争。斯科塞斯冒险尝试打破严谨线性叙事从而主动引领观众去思考,这样的做法让整部电影具有实验性。
分析着两个人物的形象,就能发现这不仅是简简单单的个体争斗。
比利,他的父母离了婚,父亲在机场当搬运工,因为没钱交保护费而被卡斯特罗打死。而叔叔是罪犯。他的母亲住在舅舅家里,舅舅是中产阶级,对他的妹妹极其虚伪。因为两极的压力,让他在母亲去世时,与舅舅断绝关系,又成为警察,为父亲报仇。因为周末和父亲一起待在混乱的南波士顿,所以他带有街头混混的气质。
科林,没有父母,和奶奶一起住。同时,他还拥有天主教背景。卡斯特罗认识他的父亲,并让科林来汽车修理厂打工,给他外快,教他人生哲理。长大后,他成了一名警察,并在暗中成为卡斯特罗的助手。
导演在电影一开头并没有直接叙事,而是放了一段纪录片的片段,交代了南波士顿地区的治安情况复杂,其中汇聚了意大利后裔,爱尔兰后裔,黑人,种族之间矛盾不断。其次导演不断地给马特达蒙的主观视角,去看一座远处的金顶建筑,当他去看房子的时候,推销员还说:“住在这里,你就像中产阶级一样了。”这说明暗中帮助卡斯特罗也许只是为了还人情,他本人是有想通过当警察来实现阶级跃升的,比利亦是。倘若两人没有底层的出生背景,那么他们应该能成为优秀的警探。但正因为有这样的背景,让他们的抉择既是被迫的,又是必然的,这就像救赎一样。
《无间行者》的剧本作为一个改编的剧本,那也是一流的。除了原版中将郑秀文和陈慧琳饰演的两个女性角色合二为一;把背景本土化;将余文乐所饰演的陈永仁的黑帮家族的出生背景改为底层罪犯家族之外。还增改了两个角色。增加了马克沃尔伯格饰演的狄格曼警长一角,他说话满嘴脏字,痞里痞气。自以为掌握一切,最终却被上司踢出局。他最终只有靠报私仇来解决问题,人物靠完成这个动作来否定整个司法体制的漏洞。
把原版的韩堔增加了“FBI线人”的人设,变成了现在的卡斯特罗。因为增加了这层人设也为最后比利杀了他铺垫了更好的动机(卡斯特罗随时都可以把手下出卖给FBI)。也而卡斯特罗因为自己的FBI的线人而继续非法乱纪,也批判了FBI与黑帮联手维护治安的做法。原版至始至终都是两个权力集团的矛盾,而经过改写,变成了个体与权力的矛盾,最终演变成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无间道》的第一部中出现的“玻璃美学”让电影偏向形式主义,而每个人物的死亡都要用黑白闪回烘托抒情,全片都带有一种暧昧性的话。那么《无间行者》就让原版故事直白现实化,落地化,从底层街头出发,延续了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中的社会讨论。
选取的黑帮题材,宗教元素;对于性,救赎,社会议题的探讨;延续马丁斯科塞斯作品中剪辑的跳跃性;像《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一样,在忽明忽暗的空间中释放烟雾的导演手法在本片中也有出现,以此来营造一种炼狱感等等这些都证明了《无间行者》是斯科塞斯的集大成之作。
因为这部电影在重大精彩情节点上对原版有所保留,而没有原创力,中国观众对这部电影大多都抱有批评,但我热爱这部电影,让我热泪盈眶的是我看到了两个底层处境的年轻人不惜一切代价,哪怕失去性命,像疯狗一样拼命逃脱出命运的爪牙,但最后又被社会所吞噬,永远也只是窗台上的一只老鼠,对华丽的金顶望尘莫及。


无间道风云The Departed(2006)

又名:无间行者 / 神鬼无间 / 美国版无间道

上映日期:2006-09-26(纽约首映) / 2006-10-06(美国/香港)片长:151分钟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马特·达蒙 杰克·尼科尔森 马克·沃尔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编剧:威廉·莫纳汉 William Monahan/麦兆辉 Alan Mak/庄文强 Felix Chong

无间道风云的影评